hpv是什么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怎么办

2017-07-15 13:24 来源:网友分享

一、什么是L-型细菌尿路感染

  所谓l-型细菌是因细菌变异而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的细菌,又称细胞壁缺陷型细菌。1935年klieneberger在研究念珠状链杆菌时发现,以其当时所在的luister研究所的第一个字母l命名为l-型细菌,1960年人工诱导成功。l-型细菌的理化特性、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对药物的敏感性均与原菌不同,多与一些反复发作,特别是抗生素治疗后的感染性疾病有关。有人认为:20%~30%慢性肾盂肾炎患者是由l-型细菌引起,由于普通尿液细菌培养阴性,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球菌、杆菌、弧菌以及真菌在一定条件下,都可演变为l-型。据国内报道,引起尿路感染的l-型细菌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约占75%,革兰氏阴性杆菌约占20%,其中,尤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此点与一般细菌型引起的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有明显差异。

  关于l-型细菌尿路感染的发病机理,多数学者认为,与长期大量使用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有关。在临床治疗中,常有这种现象,急性尿路感染在用抗生素治疗后,往往转为慢性或反复发作,其机理可能与部分细菌转变为l-型有关。如抗生素使用不当,不仅不能杀灭细菌,反而诱导l-型细菌的形成,导致耐药菌的出现,这是临床上尿路感染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另外,体内的抗体、补体、溶菌酶、肾髓质的高渗、尿液中的高浓度尿素、低ph均可诱导细菌变为l-型。l-型细菌在低渗或等渗培养基中不易生长,而能在肾髓质高渗环境下存活与返祖,引起尿路感染的复发,故尿液l-型细菌培养尤为重要。细菌的许多致病性与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有关,失去细胞壁的l-型细菌仍有一定的致病性,也有人认为l-型细菌的致病性与其返祖有关。l-型细菌的持续存在则与疾病的慢性过程有关。

二、如何区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

  发烧、感冒后,家长和医生往往希望和推荐进行血常规。其中白细胞高,同时淋巴细胞高,并不能说明是细菌感染;只有同时中粒细胞高,才可能考虑细菌感染。应根据病史和查体确定感染部位,选择适宜治疗。极少出现细菌和病毒同时感染的情况,当然抗生素+抗病毒药同时使用应该不常用。(专业术语: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率和多形核(中性)白细胞数量等具有相关性,尤其与白细胞总数存在正相关。可帮助辨别感染类型,可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细菌感染时,CRP水平升高;而病毒感染时,CRP不升高或轻度升高。医生可根据CRP结果针对性地选择药物。)

  发烧是炎症的结果,可以到医院检查炎症的原因。炎症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过敏等多种因素。千万不要认为,咽红、流涕、咳嗽就一定是细菌感染。如果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至少超过15×10*9/L和CRP(C反应蛋白)超过30,才可能是细菌感染。千万不要把细菌感染扩大化,造成抗生素的滥用。

  孩子发热,检查示咽部充血,血液中白细胞计数不高,应支持病毒感染所致的上呼吸道炎症。此时,抗生素无能为力,因抗生素只针对严重细菌感染。对于病毒感染,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良药进行治疗。我本人不建议对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的孩子,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包括气雾治疗。

  如果发烧是因为病毒感染所致,是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的,更不需要静脉输注抗生素。大家不要认为静脉输液时退热的有效方法。病毒感染期间使用抗生素,才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菌群失调,倒容易出现继发细菌感染的可能、对于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可用口服药物,或采用雾化治疗。

  担心病毒性感染后是否会合并细菌感染,因此是否应该考虑早些使用抗生素预防之?具有正常抵抗力的婴幼儿患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后,极少会并发细菌感染。有些之所以后期合并细菌感染,是因患病期间密切接触了细菌感染的病人。比如感冒期间频繁去看病、输液等。大可不必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

  一般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会反复3-5天;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需要控制感染后体温才可恢复正常。

  1、咳嗽:

  引起发烧的原因中,感染是常见的原因,但并不意味细菌是主因。也就是说,抗生素不是治疗发热的主要药物,除非证实引起发热的原因为细菌感染。咳嗽也是如此,只有细菌引起的咳嗽,才需用抗生素。不要将抗生素认成治疗发热、咳嗽的良药。常见的发热和咳嗽,绝大多数都是病毒感染所致。

  呼吸道感染(不论是病毒,还是细菌,或是支原体等)初期都会导致呼吸道黏膜水肿,随着感染得到控制,水肿部位开始好转,转为分泌物。呼吸道分泌物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所以,呼吸道感染后期出现咳嗽是必然发展的过程。口服或雾化化痰药即可解决,但需要几天时间。此间抗生素无效。

  病毒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遇到孩子出现咳嗽时,不要认为及早、静脉途径使用抗生素,就能很快控制咳嗽。若分泌物不能很快排净,非常容易出现继发呼吸道细菌感染。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雾化吸入盐水或“化痰”药物,可以稀释痰液,利于清理呼吸道,促进疾病快速恢复。

  2、腹泻:

  腹泻时,应结合发病过程和便常规+潜血进行诊断。若大便中有脓血,便常规示每高倍视野超过15-20个白细胞和/或红细胞,应考虑细菌感染,同时应做大便培养;若稀水样便,便常规未见或偶见红/白细胞,结合病史可考虑病毒感染或并发乳糖不耐受;若大便带血,可考虑食物过敏或外科问题。

  腹泻时,家长尽可能采取大便标本,在两小时内送到医院检测。若大便标本显示白细胞或脓细胞超过10/高倍视野,才可怀疑细菌感染。若仅是少许白细胞,只说明肠道有轻度损伤。对于轮状病毒,可通过大便检测轮状病毒抗原,也比较容易诊断。如果任何阳性结果都没有,应该考虑消化不良。

  腹泻是因为肠道受到刺激引起,儿童期多与感染有关。现在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超过细菌感染。不论是轮状病毒等病毒,还是细菌感染,出现腹泻时已发生。如果尽快使用止泻药物,就会迫使病毒、细菌留于体内,造成大量毒素吸收,致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应尽快用益生菌干预使病菌和毒素排空。

  细菌、病毒等感染因素引起的腹泻,往往发热在先,且先期多有呕吐的表现。发热、呕吐后,第一次排便未必是腹泻,但紧接着就会出现腹泻。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大便中往往可见粘液、甚至脓血样物质,每次排便量有限;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往往为稀水样大便,每次排便量很多,易出现脱水。

  腹泻时家长最需要做的几件事:1、尽快(2小时内)将取出的大便标本送往医院进行检查。检查项目除了大便常规,还要有轮状病毒抗原,也许还应做大便细菌培养。2、体温超过38.5度,服用退热药物。3、预防脱水。少量多次饮淡糖盐水,若4小时内没有排尿,应该到医院输液。

  在婴幼儿腹泻中,细菌性肠炎占据少数,所以抗生素使用机会应很少,千万不要滥用抗生素!!!常见的是病毒感染,比如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对于病毒引起的肠炎,大便常规也可发现几个白细胞或红细胞/高倍视野,但没有特效药物。真正的治疗包括:预防和治疗脱水;益生菌抑制和消灭病毒等。

  3、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典型的因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因主要侵犯手、脚、咽部、肛周等部位而形象地得名。先期高热,继之出现这些部位的皮疹。没有明确合并细菌感染之前没必要使用抗生素。即使早期使用抗生素也没有预防细菌感染的效果。初期发热期间多饮水,适当使用退热药。口腔溃疡期间,尽可能给孩子多因偏凉的水或稀饭,尽可能保证入量,度过艰难的几天。若口服入量很难保证,可考虑静脉补液。

  如果检查孩子的咽部,发现咽部充血水肿的基础上,存在很多鲜红的小泡,应该是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可单独存在,也可是手足口病的一部分,为同类病毒感染所致。此种情况看来严重,仍不是使用抗生素的指征。鼓励孩子少量多次饮水,达到冲刷咽部效果,以避免细菌继发感染。

  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颊炎都是病毒感染,不应使用抗生素。由于两病都会造成咽部出现疱疹、破溃、部分出现“继发感染”。如果真出现继发咽部细菌感染,多半只能添加抗生素了。鼓励孩子不断喝水,冲洗咽部,是最为有效的预防咽部继发感染的方法。抗生素只治疗细菌感染,不能预防。

  4、疫苗:

  疫苗本身是病毒、细菌的灭活体或部分成分,进入人体后必然会刺激免疫系统,出现的反应类似病毒或细菌感染,但比生病要弱。血液检查反映出类似感染的变化纯属正常。因此,疫苗接种后不要依据血液检查进行治疗。再有,明知接种过疫苗,还推荐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非常不妥(遇到高热,可以服用退热药物,千万不要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5、喘息性支气管炎:

  喘息性支气管炎多由病毒或过敏所致,很少是细菌感染,表现为急性咳喘和/或发热。除了根据体温酌情使用退热剂外,主要治疗是解除造成咳喘的支气管痉挛和协助排痰的祛痰治疗,多选用雾化吸入的气道治疗方式。抗生素只针对严重细菌感染,抗病毒药一般也不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

  6、抗生素如何正确服用:对于细菌感染,如果使用了抗生素,就应足量足时间使用。抗生素疗程一般应该在5-10天。阿奇霉素建议使用三天,是因为此药代谢周期长,连服三天可起到6天的作用。

  7、不论是手足口病,还是疱疹性咽颊炎,或者是其它病毒、细菌感染,只要体温恢复正常,就意味病情急期已度过,开始进入恢复期。恢复期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后续症状,比如:咳嗽(呼吸道感染后)、皮疹(幼儿急疹)等。后续还会存在一定天数。此间可以使用一些对症的药物。

  8、感染的严重程度不是以病毒或细菌感染作为标准,应该以感染程度作为指标。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化验可反映感染程度。其实,孩子的难受程度是反映感染严重程度的最好指标。如孩子精神状况好,即使高热也不用高于着急;如孩子精神状况差,即使不发烧也应看医生。

三、儿童眼部常见细菌感染如何治疗

  1、 睑腺炎

  内睑腺炎:睑板腺炎(meibomain腺)。外睑腺炎:皮脂腺和汗腺感染(zeis腺,moll腺)。

  病原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细菌毒力强,抵抗力下降,病变可发展为眼睑蜂窝织炎,可能引起败血症、海绵窦血栓形成危及生命。

  治疗:局部使用左氧氟沙星眼液;氧氟沙星眼用凝胶;夫西地酸眼用凝胶;全身使用新泰林等。

  2、 新生儿泪囊炎

  致病菌多为流感嗜血杆菌,急性发作易演变为眶蜂窝织炎、脓毒败血症。

  新生儿泪囊炎急性发作与眶蜂窝织炎不易鉴别时,应住院静脉滴注抗生素。推荐使用头孢呋辛(西力欣)。

  局部使用左氧氟沙星眼液;氧氟沙星眼用凝胶;夫西地酸眼用凝胶等等

  3、 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最常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是儿童细菌性结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

  儿童细菌性结膜炎伴发咽炎、急性中耳炎的患儿应口服头孢类抗菌素,如希克劳、施博等,严重者静脉使用抗生素,如西力欣等。

  4、 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

  病原菌:淋球菌

  特别处理:5000-10000U/ml生理盐水冲洗和滴眼(需皮试)。

  强调全身用药:青霉素G 10万U/kg*d静脉滴注;或头孢曲松(罗氏芬)、头孢噻肟(凯福隆)静脉点滴。全身使用药物共7天。

  5、 细菌性角膜炎/溃疡

  病原菌:世界范围:表皮葡萄球菌;我国角膜溃疡首位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第二:表皮葡萄球菌;第三:金黄色葡萄球菌;第四肺炎链球菌。

  初诊使用广谱抗生素有较大意义。

  局部使用:推荐5%头孢唑林+1.4%妥布霉素;或5%头孢唑林+三代氟喹诺酮(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万古霉素、夫西地酸针对耐药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作为二线使用;

  环丙沙星在氟喹诺酮中对绿脓杆菌作用最强;妥布霉素对绿脓杆菌的活性是庆大霉素的2倍。

  6 、 眶蜂窝织炎

  病原体多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儿童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

  广谱抗生素、结膜囊细菌培养+药敏;脱水剂降眶压;超声引导抽吸脓液或切排;并发海绵窦血栓形成,应在ICU、感染科、神经内外科、眼科、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喉头颈外科等科医生多科协作下抢救。

  抗生素使用:选择使用头孢呋辛、夫西地酸、泰能、斯沃、美平、万古霉素等。细菌培养+药敏非常重要。早期可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根据药敏报告由针对性足量、规范使用。

四、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防治

  随着移植外科技术的成熟,新一代免疫抑制剂和器官保存液的应用,肝移植已成为能成功救治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方法。免疫排异一直是受体成活关心的重点,然而随着FK506 、MMF等免疫移植剂的成功应用,它对受体生存威胁越来越小,相反,感染却成为受体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移植感染在传染病学中把它归为免疫缺陷感染或免疫抑制相关感染的范畴,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及社会自然环境的一些原因,细菌的流行病学较十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机会菌和耐药菌明显增多,并出现了一些少见细菌感染和机会感染,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肝移植感染则更具挑战。肝移植的感染有什么特点,针对感染如何防治,本文就这一问题,把一些已阐明的观点,好的防治经验予以读者。

  一、肝移植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肝移植感染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受体免疫抑制的状态和感染危险因素的暴露强度。具体分供体、受体及移植环境三大方面,供体因素最容易受到忽视,国外活体和捐赠器官比较多,供体的菌血症易引起细菌的转位(bacterial transposition);国内尸肝移植占主导,虽供体质量较好,但取肝的污染也可引起细菌转位,我们移植中心就发现4个细菌转位,它们分别是:溶血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醋胞不动杆菌、嗜麦芽不动杆菌。另外供体乙肝病毒可以引起受体乙肝的再发,我国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供体资源规范管理势在必行。移植环境在许多医院作为硬件建设的重要内容,如移植病房、无菌ICU、移植手术室、移植通道、移植检查设备(床旁彩超、床X-光摄片机)等,但更应该强调移植病房的无菌化管理。受体因素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因素,总结市一肝移植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发现术前的危险因素是暴发性肝衰竭肝移植、再移植、近期有感染、肝肾综合征、伴CMV感染和肝性脑病、重度腹水;术中的危险因素是肝动脉门静脉吻合不理想、胆肠吻合、无肝期超过90m、手术时间>10h、输血超过2000ml等;术后危险因素是气管插管时间>5d, TPN治疗>1w、抗排异治疗、术后出血、再次腹部手术、误吸等。认清易患因素,区分出高危受体,对其早期进行干预是感染防治考虑的第一步。

  二、肝移植后细菌感染的特点:

  1、首先绝大部分肝移植受体至少发生1次细菌感染,2/3者有1次以上的严重感染。2、细菌感染主要是近期感染,发生在2周内,其中肺部感染率最高、其次是腹腔和胆道感染。术后早期血行感染以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有关,常伴有突发的寒症高热。有症状的尿路感染相对较少。腹腔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术前存在腹水、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长、术后腹腔积液引流不通畅。还包括胆道问题,如胆瘘引起腹膜炎,胆管狭窄造成胆管炎。肠道菌群异位和留置T管都可以增加感染的危险。感染的细菌以肠球菌较多,其次是耐药的阴性杆菌。肺部感染与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以及胸腔积液、肺水增加、肺不张、痰液粘稠等因素有关,致病菌主要是阴性杆菌(ESBLs)、MRSA较多,特别要强调的是术前隐匿性的肺部感染可以导致术后进展性致死性感染,所以一定要重视。肺部感染还与病人的误吸有关,同时也与病人排痰不畅有关,因此提倡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帮助吸痰。气管切开指征不仅是使用呼吸机时间长,便于吸痰也是气管切开的适应症。菌血症的发生率在1/4~1/5,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和白细胞增高。原因以前以腹腔感染为主,现在由于导管造成的菌血症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常见细菌大部分是G+菌,G-菌占1/3~1/2。3、菌群发生变迁:G+有增多趋势。G-菌中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减少,不动杆菌、阴沟杆菌增多。G+菌中溶葡、金葡、肠球菌明显增多,出现一些少见细菌如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杆菌。4、肺部及腹腔表现为混合感染,肺部除常见金葡菌、溶葡菌外,还有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杆菌等少见G-菌感染;腹腔除有大肠杆菌、阴沟杆菌外,还有肠球菌、溶葡等G+菌的感染。5、ESBL和MRSA药敏实验在球杆菌中的差异性:G+菌MRSA阳性率高;G-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大肠艾希菌ESBL较多为阴性,说明G-菌中耐药性相对较弱。G-菌最敏感抗生素是亚胺培南,G+菌最敏感的是万古霉素。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G+菌中主要是MRSA、MRSE,也就是耐甲氧西林金葡或表葡及肠球菌,耐药溶葡、金葡是最多的,其次是肠球菌。在G-菌中主要是ESBLs,即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G-菌,代表细菌是大肠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第二种是产BushⅠ型β-内酰胺酶(AmpC酶)的G-菌,代表细菌是阴沟肠杆菌、枸橼酸杆菌;同时在重症病人,包括肝移植术后病人,感染发生比例较高的一类就是非发酵菌属(G-杆菌),这些杆菌都是多重耐药的,最有代表性的有铜绿假单孢菌、鲍曼不动、嗜麦芽假嗜单胞杆菌。在G+菌中,MRSA主要是由院内感染造成。除了万古霉素对MRSA有效,还有替考拉林,这两种药都是糖肽类抗菌素。VRE是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普通的肠球菌应用万古霉素和替考拉林都有效,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只能用替考拉林,其它的药物选择还有替甲环素和立奈唑n(2007年国内上市)。

  三、肝移植后感染的治疗原则:

  1、根据感染相关因素筛选出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干预。 2、监护病房每日进行各种引流、分泌液及体液培养和药敏实验,建立细菌流行病学的监测系统,我中心通过建立了肝移植中心的细菌真菌感染数据库,即WHONET5.3细菌数据库,可定期获得(每3个月)肝移植中心感染病原学的流行病学报告,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合理运用,从中受益匪浅。3、根据发热、细菌学、临床证据分为证据感染、临床感染、病原学感染、无原因感染。制定经验性用药、病原针对性治疗和撤退性治疗计划。在经验预防用药中,头孢三代不应首选,因为MRSA和ESBL细菌较多,应选用有酶抑制剂的广谱抗生素;发热性针对治疗主要根据细菌学的结果,对于阳性菌(MRSA、MRSE)选用万古霉素,也可以考虑替考拉宁,对于VRE主要考虑替考拉宁。阴性菌中,产ESBL-的大肠和肺克为代表的这类细菌,可选择三代头孢菌素。对于阴沟肠杆菌、沙雷氏菌、枸橼酸菌属这些高产AmpC酶的细菌,可以考虑碳青霉烯类、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对于非发酵菌属可以考虑加酶抑制剂的,包括舒普深、特治星,还有四代头孢(马斯平),也可以考虑碳青霉烯类。另外对嗜麦芽、洋葱假单孢这类细菌治疗非常困难,嗜麦芽假嗜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天然耐药,治疗可选择磺胺针剂联合四代奎洛酮类;而洋葱伯霍尔德菌可以选用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是新一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谱比亚胺培南窄,对非发酵菌属无效,但对假单胞菌、不动杆菌、肠杆菌及大多数葡萄球菌属有效,且在治疗过程中耐药性产生极低,可以作为移植前的预防用药。需要强调的是发热治疗应在第一时间、强有力的控制感染。撤退性治疗应根据药敏选用窄谱抗菌素,减少二重感染机会,及早口服抗生素,注意防止真菌感染。

  除此之外,感染防治还应在免疫抑制方案、术后营养方式及监护病房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借此降低术后感染率。1、选用联合抑制方案,减少用药剂量及时间;对肾功能障碍患者选用无肝肾毒性的治疗方案如小剂量FK506+雷帕霉素或小剂量激素+雷帕霉素;对已有感染者减少骁悉用量或停用。2、肠内营养优于TPN:早期渐进的肠内营养减少肠道菌群易位,营养物质经肝脏代谢而不直接进入体循环,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促进蛋白的合成。3、加强病区隔离保护是降低院内感染的基本条件。4、感染原因必须解除,如有血管、胆道的并发症,腹腔、肝脾脓肿应积极治疗,包括ERCP 、ETU、腔内血管和外科手术治疗。最后强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用药指南,只有建立各自移植中心细菌的流行病学监测系统,使抗感染治疗从经验用药走上循证医学的道路。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呼吸科内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