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1 13:17 来源:网友分享
一、宜吃食物
1、宜吃含硫的食物
大蒜、圆葱、韭菜、卷心菜、花菜、花椰菜、羽衣甘蓝、球茎甘蓝、青菜、无花果、干杏、芦笋、奶制品里只有羊奶和干酪含有硫醇,还有杏仁、腰果、山核桃等等。
2、宜吃含组氨酸的食物
稻米、小麦和黑麦,奶酪、肉制品等。
3、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1)维生素A
维生素A来源于动物性食物,肝脏中最多,蛋、乳及其它内脏也有存在。胡萝卜素来源于植物性食物,胡萝卜以及其它有色蔬菜和薯类中较多,粮食中很少。
(2)维生素B1
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谷类及蔬菜中都有存在。含量最多的是米、麦的麦皮层及胚芽内。动物性食物中以瘦肉、内脏、蛋黄等含量较高。
(3)维生素B2
维生素B2在食物中分布较广。植物性食物中的各种蔬菜、豆类、花生、粮食等。尤其是谷物的皮胚部分含量较多。动物性食物中瘦肉、内脏、蛋黄等含量较多。虽然维生素B2在很多食物中都有存在,但一般含量都较少,尤其在实用动物性食物较少时,维生素B2常会感到不足。
(4)维生素C
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较多,如辣椒、苦瓜、青蒜、萝卜叶、油菜、香菜、番茄等。
二、食物禁忌
1、忌吃寒凉的食物;
2、忌吃进辛辣刺激的食物;
3、忌吃海产品;
4、忌吃铁或含铁的复合维生素。
一、症状
本病潜伏期自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血液内发现微丝蚴为止,一般1年左右,但亦可早至4个月或迟至1.5年。帝汶丝虫病潜伏期为3个月。从人体淋巴结检查最早查到班氏丝虫成虫为感染后3个月。丝虫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在流行地区可有50%~75%的“无症状”的感染者。马来丝虫主要寄生在浅部淋巴系统,因此四肢淋巴管炎和象皮肿最为明显。班氏丝虫不仅寄生于四肢淋巴管,同时还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的泌尿、生殖器官,引起精索、附睾、睾丸、阴囊等的炎症和结节。目前尚未证明单纯马来丝虫病患者发生生殖系统的病变。帝汶丝虫病与马来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
1.急性期 本期突出症状为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丝虫热、精索炎等,特点是周期性的发作,每隔2~4周或每隔数月发作1次。每次发作多在运动或疲劳之后。有时亦见不定期的发作。发作以夏秋比其他季节为多。
(1)淋巴结炎与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可单独发生,但常与淋巴管炎同时发作,常见部位为腹股沟、股部、肘后及腋下等。但深部如腹腔、盆腔等亦可被侵犯,而临床上常见者则均属于肢体淋巴结炎,尤以下肢腹股沟部及股部最为常见,反复发作及同时伴有逆行性淋巴管炎为其特点。除全身症状外,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其肿大程度则与感染轻重有关。
淋巴管炎为丝虫病常见症状,马来较班氏为多,好发于四肢,下肢远较上肢为多,每次发作时可伴有发热,多在38~39℃之间,多数持续1~3天自退,少数可达10天以上,伴发症状有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畏寒等。常可在受累部位的皮肤出现自上而下、离心性“红线”,即所谓逆行性淋巴管炎,一般均具有疼痛、压痛、局部烫热等,惟不如细菌性者重。帝汶丝虫病最显著的特征是急性淋巴结炎化脓后遗留的皮肤瘢痕。
(2)丹毒样皮炎:为皮内微细淋巴管炎所致,常继发于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亦可单独发生。因其发作时皮肤一片红肿,状似丹毒,故称之丹毒样皮炎,俗称“流火”,多伴发热,其热度高低与发作轻重有关。每次发作时间一般较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持续时间为长。
肢体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及丹毒样皮炎常同时存在。
(3)丝虫热:周期性发热,有时先有寒战,体温可高达40℃,2~3天后自退,亦可持续达1周。有的仅有低热,无寒战。局部无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可见,有时伴腹痛。此种发作可能由于深部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所引起。
(4)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为班氏丝虫成虫寄居于精索、附睾、睾丸邻近的淋巴管内引起所在淋巴管炎及其间质炎症。表现为发热,一侧阴囊内疼痛,可自腹股沟向下蔓延至阴囊内,并可放射至大腿内侧,部分病例表现为绞痛。局部检查除可触及附睾、睾丸肿大外,更主要的是精索结节性肿块,且具有明显压痛,持续数日后由于局部炎症消退,肿块变小而较硬,可重复发作,局部肿块亦随每次发作逐渐增大。由于丝虫病变极少引起输精管本身病变,而精液内仍有精虫存在,因此阴囊内丝虫病很少引起不育。
(5)肺嗜酸细胞浸润症: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咳嗽、哮喘、肺部呈游走性细胞浸润等;痰中多有嗜酸性粒细胞与夏科-莱登晶体,外周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可高达40×109/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自20%~30%不等,血中微丝蚴多属阴性,抗微丝蚴抗体滴度高,IgE水平高。用乙胺嗪治疗有效,治疗者不但症状缓解,且可出现成虫死亡所引起的结节等;其他症状尚有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有认为本症是一种“隐伏的丝虫病”(occult filariasis),宿主的免疫系统可很快清除血内微丝蚴,所以血内难于找到病原体,但肺常可发现微丝蚴集聚而形成的嗜酸性粒细胞灶点。推测本症病原主要系由非人类丝虫引起。
2.慢性期 由于反复炎症,淋巴结及淋巴管最后为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所阻塞,产生临床症状和体征。
(1)淋巴结与淋巴管曲张:淋巴结曲张系指淋巴结向心淋巴管曲张及淋巴管内淋巴窦扩张而言,常见于腹股沟和股部,一侧或两侧,触诊时如一海绵包囊中有硬核感觉。淋巴管曲张,常见于精索、阴囊及大腿内侧,上肢偶见之。精索淋巴管曲张可同时有静脉曲张,阴囊淋巴管曲张可与淋巴阴囊同时存在。淋巴管曲张亦可发生在深部,曾有报道,怒张胸导管直径达1.5cm。
(2)鞘膜积液、淋巴尿、淋巴腹水:由于精索及睾丸淋巴管阻塞,淋巴液流入鞘膜腔内所致。阴囊部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常因淋巴液回流受阻而发生水肿,形成阴囊淋巴积液。鞘膜积液轻者无症状,积液较多者则有重垂感甚至行走困难。检查时可见阴囊体积增大,肿物常呈梨状,阴囊皮肤紧张,皱褶消失,阴茎内缩,透光试验常呈阳性,如鞘膜极度增厚并伴有阴囊象皮肿者,透光试验呈阴性。
淋巴尿偶可出现,尿液带血色,内含淋巴液。如有淋巴液流入腹腔,形成淋巴腹水时,则可出现急性腹膜炎症状。
(3)乳糜尿、鞘膜乳糜积液、腹泻:乳糜尿为班氏丝虫病晚期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病率约为2%,青壮年发病率占总发病人数之78.3%;病程短者数日,最长者可达54年,以25年者最多。乳糜尿患者淋巴管破裂部位,常见在肾盏及输尿管,而不在膀胱。
乳糜尿发作常骤然出现,发作前可无症状,但亦可有畏寒,发热,腰部、盆腔及腹股沟等处酸痛,继则出现乳糜尿。过度劳累及分娩常可为发作因素,偶有因饮酒、服驱虫药、急腹症而引起的。发作常呈间隙性,间隔数周、数月或数年不等,但也有少数病例呈持续性,高脂饮食可加重症状。
乳糜尿呈乳白色或带血色,静置分为三层,上层为脂肪,中层为乳白色或白色较清之液体,常混悬有小凝块,下层为红色或粉红色沉淀物,含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白细胞等,有时可找到微丝蚴,检出率为5%~13.8%。
鞘膜乳糜积液远较鞘膜淋巴积液为少见。鞘膜乳糜积液内易找到微丝蚴,国内报道阳性率可达77.8%,显然高于鞘膜淋巴积液。乳糜腹泻及乳糜腹水极为少见。在乳糜腹水时可有急性腹膜炎症状,并较易继发细菌性腹膜炎。丝虫病乳糜性关节炎、乳糜胸腔积液偶有所见。
(4)象皮肿:象皮肿为两种丝虫病晚期最常见的症状,自感染后10年左右发生。因淋巴阻塞部位不同,发生部位亦异。发生部位依次为肢体、阴囊、阴茎、阴唇、阴蒂和乳房等。最多见的部位为下肢,国内报道班氏丝虫病下肢占89.5%,上肢占1.2%,其他及复合部位占9.3%,而马来丝虫病下肢占99.6%,上下肢同时发生占0.3%。帝汶丝虫病发生四肢象皮肿亦很多见。
(5)其他:眼部丝虫病极为少见,可引起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眼压增高、房水混浊等。在眼内可检出微丝蚴。班氏丝虫偶可异位寄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淋巴管内,形成类似肿瘤的块物,可位于颈部、胸大肌部、腹壁后,脾脏等处。在安徽、广东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发现有丝虫性心包炎患者。1.流行病学与临床诊断 丝虫病时必须结合流行病学史,我国流行地区的患者以农民为最多。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象皮肿为本病的特征。来自流行地区而患有精索炎、睾丸炎、乳糜尿者,大多属于丝虫病。由于我国援外任务日益增多,近年在一些援外回国人员中发现有患盘尾丝虫病和罗阿丝虫病者,诊断时需予注意。2.实验室诊断 主要寻找外周血中微丝蚴。血内查到微丝蚴,诊断即可确立。3.治疗性诊断 本法目的在于诊断具有可疑的丝虫病症状与体征,而在血液内找不到微丝蚴的患者。给服乙胺嗪后,部分患者在2~14天内即可出现淋巴系统反应及淋巴管结节。这是药物作用于丝虫成虫的证据。必要时可将结节摘出,寻找丝虫。4.淋巴管造影 丝虫病患者常显示扩张的输入淋巴管和狭小的输出淋巴管,淋巴结实质显影有缺损现象。
发病原因
1.成虫 乳白色,细长如线,两端稍尖,表面光滑,雌雄异体,但常缠结在一起。班氏丝虫雄虫的体长为28~42 mm,宽约0.1 mm,雌虫的长度和宽度约为雄虫的1倍。马来丝虫较短小。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雌虫的形态与内部结构几乎完全相同,雄虫差别也甚微小,其主要区别在于班氏雄虫的肛孔两侧有乳突8~10对,肛孔后有乳突一对,肛孔至尾端间有时可见一两对乳突;马来雄虫的肛孔两侧仅有乳突四对,肛孔后有一对,而无肛孔尾端间乳突。各种丝虫的超微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马来与班氏丝虫成虫体壁超微结构可见角皮层、索和索间皮下层、体壁肌层等。虫体内具有广泛的基膜系统,使所有的构造分开,并与假体腔分开。成虫寿命估计可活10~15年。
2.微丝蚴 系胎生,主要出现于外周血液,游动如蛇。班氏微丝蚴长约280μm,宽约7μm,马来微丝蚴较班氏微丝蚴为短细。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微丝蚴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体内有圆形的体核,头部无核部位称头端空隙。神经环位于虫体前1/5处,其后为排泄孔、排泄细胞。虫体后部有G,R2,R3和R4四个细胞,其后腹侧有肛孔,尾核位于尾部。班氏和马来微丝蚴的形态有显著不同。微丝蚴超微结构与光镜下所见基本相同,体壁与成虫相似,包括多膜层角皮,背、腹和侧索、皮下层和肌细胞等,无分化的假体腔。微丝蚴的寿命,在人体内可活2~3个月,甚达3年者。班氏丝虫微丝蚴在实验动物身上可活9个月以上。
3.生活史 班氏和马来丝虫的生活史包括两个不同阶段:一个阶段发生在昆虫(蚊虫)宿主体内,即中间宿主,另一个阶段在人体内,即终宿主。
(1)在蚊体内:当蚊虫叮咬微丝蚴阳性病人时,血中微丝蚴被吸入蚊胃中,约2~7h蜕鞘,穿过胃壁经腹腔而入胸肌,到达胸肌后即可开始发育,在6~14天中经过两次脱皮成为第三期或传染期幼虫,发育成熟后,即离开胸肌,移行至蚊吻的下唇,在蚊吸血时进入人体。
(2)在人体内:传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后,有些幼虫在组织内移行和发育过程中死亡或被消灭,有些幼虫到达淋巴管或淋巴结,发育为成虫。班氏成虫常寄居于腹腔、精索及下肢的深部和浅部淋巴系统内;马来成虫常寄居于下肢的浅部淋巴系统内。自传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微丝蚴出现于外周血液内,班氏丝虫需8~12个月,马来丝虫需3~4个月。
4.生物学特性 我国班氏与马来丝虫,按其生物学特征,属夜现周期型,两种丝虫的微丝蚴均有夜间出现于外周血液内的周期性。微丝蚴自天黑开始出现,夜间微丝蚴出现的高峰,班氏微丝蚴为晚上10时到次晨2时;马来微丝蚴为晚上8时到次晨4时。马来微丝蚴的周期性不如班氏微丝蚴规则。夏季出现的虫数较冬季为多。微丝蚴在白昼藏匿于肺、心等各脏器微血管内,主要是肺的微血管内。当血中微丝蚴很多时,在白天外周血液中,也可少量出现。此外,在南太平洋勃克斯顿线(Buxton’s line)以东的南太平洋岛屿和孟加拉湾的一些群岛流行的班氏丝虫为昼现亚周期型。在泰国西部北碧府地区呈夜现亚周期型,周围血中微丝蚴多在夜间出现,日间也能查到(约为夜间的20%)。
微丝蚴周期性的原理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目前许多学者用生物学节律学说解释,认为是寄生虫和宿主(终宿主和中间宿主)间长期适应过程中获得的生物特性,也可由于种种原因而受到影响,特别明显的是与人体醒觉和睡眠的习惯有关。若睡眠改在白昼而于夜间醒觉,经过数日后,夜间周期性即能改为昼现周期性。此与迷走神经对肺部微血管的舒缩调节有关。在醒觉时迷走神经是在抑制状态,肺血管舒张较差,大多数微丝蚴停留在肺的毛细血管内;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肺血管大为扩张,微丝蚴大量进入外周血流。但对昼现亚周期型则难以用此看法来解释。
通过实验发现肺和周围血中氧分压变化可改变班氏微丝蚴的周期性。患者在夜晚如吸入氧气及减低二氧化碳,同时又进行肌肉运动,则在外周血液的微丝蚴可以迅速减少;有人还观察到在晚上,如果增高肺部氧分压,可使80%班氏微丝蚴离开外周血液,再藏匿于肺部。此外,宿主体温、呼吸、血糖浓度以及某些药物,如乙胺嗪、抑制或兴奋迷走神经药物,均可影响血中微丝蚴量和周期性。
一、治疗
1.病原治疗
(1)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即枸橼酸乙胺嗪(海群生,hetrazan),本品在体外并无直接杀灭微丝蚴作用,但对感染丝虫的人或动物,则能迅速清除血液中微丝蚴。对马来微丝蚴的作用较班氏更为迅速而完全。使用较大剂量或较长疗程时,也能杀死成虫。间歇用药三个疗程后,微丝蚴阴转率,班氏可达90%~99.8%,马来达96.3%~100%;结节出现率,班氏为30%~40%,马来为50%以上。
乙胺嗪的剂量和疗程可根据当地丝虫种类、感染程度、患者身体健康情况选择应用。①1.5g疗法:用于马来丝虫病的治疗。成人1.5g,晚上顿服;或0.75g/d,连服2天;或0.5g/d,连服3天。体弱者可采用小剂量递增法,连服10天。②3g疗法:主要用于班氏丝虫病,也可用于马来丝虫病微丝蚴较多而体质较好者。成人每天午后1.5g,连服2天;或0.75g/次,2次/d,连服2天;或每天午后1g,连服3天;或3g均分5天服。③4.2g疗法:用于治疗班氏丝虫病,成人0.6g/d,分3次服,连服7天。此法对杀灭成虫较可靠。④间歇疗法:近年国内外认为小剂量乙胺嗪长程疗法,阴转率高,疗效可靠,副作用小。治疗班氏丝虫病,乙胺嗪0.5g/次,1次/周,连服7周,总量3.5g;或0.3g(6mg/kg体重),1次/15天或1次/30天,连服12次,总剂量3.6g。治疗马来丝虫病,0.3g(6mg/kg体重),1次/周,连服6次。以上乙胺嗪治疗丝虫病,不论血中微丝蚴转阴与否,均需连续三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2个月。对微丝蚴未转阴者继续治疗。⑤乙胺嗪药盐全民食用:药盐的乙胺嗪含量为0.3%(乙胺嗪3g/kg食盐),服用6个月[平均食盐16.7g/(d·人),含乙胺嗪50mg],可取得较好效果。
帝汶丝虫病应用乙胺嗪治疗,剂量为5mg/kg体重,1次/d或1次/周,连续或间歇服药10次。也有采用小剂量长疗程疗法,成人50~100mg,1次/周;1~10岁儿童25~50mg,1次/周。间歇服药,疗程为18个月。
乙胺嗪本身毒性反应很低。产生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因大量微丝蚴死亡所产生的过敏反应。副作用及其预防措施如下:①消化道症状:常见为恶心、呕吐,最早可在服药后15min出现,多出现在服药4h内,一般可对症处理。②过敏反应:包括寒战、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皮疹、皮肤瘙痒等,偶可出现喉头水肿及支气管痉挛。过敏反应多数于服药后6~8h出现,也有迟至24h以上出现的,多以对症处理。发生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应立即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1ml(小儿酌减),症状能迅速缓解。皮质激素亦可使用。③局部反应:可出现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附睾炎以及皮下结节等,皮下结节一般在半年到1年内自行消失。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附睾炎可用局部热敷、阴囊托带以及服止痛片等对症处理。
乙胺嗪有驱蛔虫的作用,有重度蛔虫感染的患者服药后,可激发大量蛔虫引起肠梗阻或蛔虫钻入阑尾引起急性阑尾炎,应予及时处理。
缓治或禁忌对象为严重心、肝、肾疾患,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患者。妊娠在3个月以内或8个月以上的孕妇及月经期妇女。
(2)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1979年我国合成的抗丝虫病药。对班氏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显著的杀灭作用,副作用与乙胺嗪相仿,本品为肠溶片,剂量20mg/(kg·d),分2次或3次,连服7天为一个疗程。
(3)伊维菌素(ivermectin):能有效地清除班氏微丝蚴,成人100~200 μg/kg体重,单剂或连用2天口服。短期内清除班氏微丝蚴效果比乙胺嗪好,但持续效果的时间各家报道不一。对马来微丝蚴作用较差,不良反应有头痛、发热、厌食等。
2.对症治疗
(1)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睾丸炎的治疗:可参照乙胺嗪治疗时的局部反应的处理。症状严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下肢。泼尼松或复方乙酰水杨酸(复方阿司匹林)亦可应用。如有细菌继发感染者,应用抗菌药物。
(2)像皮肤的治疗:下肢像皮肤的治疗可采用烘绑疗法,患肢用辐射热或微波透热。烘疗后用弹性绷带包扎,1次/d,前者1h/次,20次为一个疗程,休息半个月,进行下一个疗程;后者30min/次,15次为一个疗程,休息2个月,进行下一个疗程。在烘疗和休息期间,白天均需用弹性绷带持续包扎患肢,治疗2~3个疗程。兼有足癣的患者,用抗真菌治疗以控制感染。在进行烘绑疗法的同时,配合小剂量长疗程乙胺嗪治疗,可制止流火发作。对少数巨型下肢象皮肿,可采用大面积的全皮移植术,并加压包扎。
阴囊像皮肤的治疗,主要施行外科整形术。
(3)乳糜尿的治疗:乳糜尿初发时,应平卧休息脂肪及蛋白质的饮食。可用中链油(中碳链甘油三酯,MCT)代替普通食用油脂。经长期休息或内科久治不愈,仍排乳糜尿者,可考虑1%~2%硝酸银灌注或手术治疗。如有乳糜血尿者可酌用止血药物。
(4)鞘膜积液的治疗:目前多采用手术疗法,疗效比较满意。一般术后应给乙胺嗪3g疗法1~2个疗程,作为病原治疗。
二、预后
丝虫病对生命威胁不大,早期及时治疗多能治愈,但反复发作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和象皮肿患者可影响劳动力。继发细菌感染,可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