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7 18:40 来源:网友分享
1、本病的潜伏期为3~18天。本病主要能对肝、脾和肾等多种器官造成损害;部分患者出现肌痛、乏力、化脓性腮腺炎、听力丧失或耳鸣、眼结膜炎、单眼失明、葡萄膜炎等迟发损害;非重症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大多数患者出现非对称性关节痛,可呈游走性,以累及大关节为主。
2、起病急是其临床的主要表现之一,除此之外,伴随着肌肉关节酸痛、发热、剧烈头痛,而且有时可能会有腹痛。本病在发病之后有不同时期表现不同:
(1)发病2~3天出现呕吐、恶心、腹泻黏液便或血便,而且可能有持续几天的腹泻。
(2)病程4~5天此时已经进入极期,在极期出血是常见的事,一般有呕血、黑便、注射部位出血、鼻出血、咯血等,特别注意的是,孕妇会出现流产和产后大出血;除此之外,还会持续发热,意识也会出现变化;可能并发有心肌炎、肺炎等。
(3)病程6~7天可能会出现,以肩部、手心、脚掌为主的麻疹样斑丘疹,全身器官都有可能被扩散到,并且在几天后脱屑。
(4)病程8~9天部分重症患者或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在这期间死亡,原来主要是出现肝、肾衰竭。
1.什么是埃博拉
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埃博拉病毒病(以往称为“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50%至90%,是世界上最凶猛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艾滋病为2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
临床症状为突然发病,表现有发热、极度虚弱、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等,数天后可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皮疹。严重病例可出现无黄疸型肝炎和胰腺炎,及轻重不一的出血倾向。
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被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但基于现有证据,人们认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主要对症治疗。
2.有何危害
埃博拉病毒病从获得病毒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潜伏期可持续2天至21天。
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
严重病例可出现无黄疸型肝炎和胰腺炎,及轻重不一的出血倾向。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主要对症治疗。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医务人员;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包括接触到病人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如果到疫区需要避免接触,包括一些灵长类动物等。
1、避免直接接触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体液。如果确实需要接触者,请戴防护手套后再行接触。
2、尽量减少参加大型集会,交际场合应尽量避免握手和拥抱,最好挥手招呼即可。如握手后应尽快用肥皂、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
3、如果您身边有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请焚烧其用过的衣服或者床单、被单等物。如果还想继续使用,请经高温、高压消毒后再行使用。
4、如果你身边有人有疑似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症状,请将其送到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完全隔离观察。
5、一旦身边的人因埃博拉出血热死亡,应尽快火化或者埋葬尸体,避免宴请或者举行大型出殡仪式。
我国目前还没有发现这类病毒传染的症状,但是大家务必小心,尤其是出国的朋友,一定注意不要接触患者以及患者用过的东西,切实保护好自己,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以及身边的朋友负责,希望大家能远离这个病毒,科学家能够早日发现致病原因并能够彻底的解决这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