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4 12:42 来源:网友分享
“同志您好,公共场所请不要吸烟。”
自2015年6月1日以来,在北京市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控烟志愿者每天都会重复这句话。
近日,北京市爱卫会、市卫计委联合通报了一项调查结果:按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市有399万吸烟者,比2014年的419万减少了20万人;室内公共场所工作的成人二手烟暴露率为20.0%,比2014年减少15.7%。控烟一年半以来,成效显著!
不得不说,志愿者们的日夜重复并没有白费周章,而这些努力仅是所有控烟工作中的一个小缩影。在这场控烟运动中,大多数ktv、餐馆、医院、政府机关等都积极参与进来,各自制定一个“小目标”,共同促成了减少20万烟民、近八千“老烟枪”主动到戒烟门诊寻求帮助、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率下降、烟草广告投放减少等成果。
吸烟的危害不必赘言,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约10万人死于二手烟暴露导致的相关疾病。能否尽早有效控烟,直接关系到数以亿计的吸烟者和更多“二手烟”受害者的健康。
从2014年两办联合发出《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到2015年北京市率先出台控烟条例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再到烟草消费税从5%提高到11%、严格限制烟草广告投放等措施,都让控烟成了一项势在必行、行之必胜的运动。
被誉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颁发时曾有不少人担心执行难,害怕出现开“禁改限”的倒车。在很多人不看好条例能长久有效地实施时,北京控烟协会对去年此时正在热映的电影《老炮儿》中102个吸烟镜头给予当头棒喝,为其颁发的“脏烟灰缸奖”引发舆论广泛支持——北京的控烟工作从未松懈。
在北京的示范下,我们当乘风破浪,以全体国民健康为目标,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更持久的控烟行动。首先,其他地区可广泛吸取控烟经验并持之以恒地坚持执行;其次,在控烟立法中,织密上位法的相应条款,杜绝诸如为室内吸烟留余地等“开倒车”的现象;第三,出台《广告法》实施细则是便利执法的应有之义,尽管《广告法》禁止发布烟草广告,但诸如车票背面、新媒体、自媒体等媒介都成为“钻空子”地带;此外,还需继续提高烟草消费税、增设戒烟门诊、更新烟草专卖制度设计等。
目前,除了北京,深圳和上海的控烟条例也规定了室内公共场所禁烟。这些城市的努力及看得见的成果表明,“史上最严控烟令”是能发挥预想作用的,无烟环境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虽然控烟工作道阻且长,但正如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所说,“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
1.控制传染源
(1)疫情报告 我国已将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12月1日施行的法定传染病乙类首位,并规定按甲类传染病进行报告、隔离治疗和管理。发现或怀疑本病时,应尽快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隔离治疗患者 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诊断病例应在指定的医院按呼吸道传染病分别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3)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 对医学观察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如条件许可应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为期14天。在家中接受隔离观察时应注意通风,避免与家人密切接触,并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医学观察,每天测量体温。
2.切断传播途径
(1)社区综合性预防 减少大型群众性集会或活动,保持公共场所通风换气、空气流通;排除住宅建筑污水排放系统淤阻隐患。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不随地吐痰,避免在人前打喷嚏、咳嗽、清洁鼻腔,且事后应洗手;确保住所或活动场所通风;勤洗手;避免去人多或相对密闭的地方,应注意戴口罩。
(3)医院应设立发热门诊,建立本病的专门通道。
3.保护易感人群
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均衡饮食,多喝汤饮水,注意保暖,避免疲劳,足够的睡眠以及在空旷场所作适量运动等,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