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8 15:20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05月17日讯 “患者血小板功能水平与中、远期卒中及心梗发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这是我国学者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努力,分别完成了对卒中患者和心梗PCI术后患者血小板功能与再发生血栓相关性两项大规模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这也是全球首次公布血小板功能与中、远期心梗和脑梗患者再发生存在密切相关性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血小板功能高的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患者再发生缺血性卒中风险高达3.92%,而血小板功能低的患者无一发生血栓。而心梗PCI术后血小板功能高的患者再发生血栓达8%;而血小板功能低的患者发生血栓的比例为0.3%,两者相差26.7倍。
血栓疾病(包含卒中、心梗)是全球及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近年来在我国血栓疾病导致的死亡达到各种疾病致死率的40%以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和生命。
缘何血栓疾病如此危害严重?面对《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琪教授认为,这与现有的血栓防治技术方案的不足密切相关。“国内目前血栓风险筛查技术手段有限,筛查精准度不高,且防治主要措施是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控制血小板功能,但用药方案一律采用‘标准化’方式,没有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及实际需要,因此用药无效(低效)导致再发血栓或过量导致出血等情况较为常见。”
其实,针对血小板功能与血栓发生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在积极探索,以期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实现血栓防治的精准化。虽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在血小板功能与中、远期血栓事件的相关性研究方面一直未能取得进展。
为此,一项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防委牵头,著名血液学专家阮长耿院士、检验医学专家丛玉隆教授、神经内科专家彭斌担任学术指导,全国20家医院共同参与的“缺血性脑卒中/TIA二级预防与血小板功能相关性临床研究”项目在国内开展。
其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琪教授课题组以血小板与卒中关系开展研究,而南京第一医院心血管中心陈绍良教授所带领团队则是研究心梗PCI术后与血小板功能关系。
据了解,该两项研究均采用使用我国学者自行发明、自主研制PL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这也是PL血小板分析仪投产以来首次在大规模应用于临床研究,并且双双获得成功。
“该仪器不仅可用于血栓风险筛查,实现对高血栓风险者早期精准预警预防,还可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正确药物品种及剂量,提高治疗效果并避免用药不当导致的防治失败。”陈绍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