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7 19:31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08月27日讯 来自中山大学、耶鲁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CCM3缺陷导致的内皮细胞胞吐angiopoietin-2促成了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CCM)。
中组部第十一批“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敏(Wang Min)教授,以及和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吴殿青(Dianqing W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王敏教授长期从事炎症及血管生物的信号传导通路的基础研究,在炎症、新生血管的信号传导途径及抗炎、抗新生血管的研究中取得许多重要的发现。在Nature Biotechnology,JCI,JEM, Science Signaling, Cell, PNA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2015年,王敏教授领导中山大学、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脂肪细胞中SENP1介导的NEMO去SUMO化(deSUMOylation)限制了炎症反应及I型糖尿病进展。
吴殿青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则包括:Wnt、信号转导、G蛋白、趋化性、细胞迁移、癌症生物学和治疗学、干细胞生物学、趋化因子信号及炎症。2010年,吴殿青教授与华东师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医学研究所王平教授合作,首次报道了整合素信号能够调控中性粒细胞的极性,发现了整合素诱导的PIP5K1C激酶能极化调控中性粒细胞极性、方向选择及渗出,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旗下《Immunity》杂志上(华裔终身教授最新Cell子刊解析炎症新机制 )。
脑海绵状血管瘤(CCM)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血管畸形,可导致多种神经性损伤,引起出血性中风、癫痫等症状。人们发现这种疾病与三个致病基因功能丧失突变有关,它们分别是CCM1(又称KRIT1)、CCM2和CCM3(也称PDCD10)。相比于其余两个CCM基因,人类CCM3突变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形式,CCM3基因敲除小鼠显示严重的缺陷,但目前对于其背后的机制仍不清楚。
近期的研究报道证实,CCM3调控了UNC13胞吐调控蛋白家族介导的胞吐作用。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调查了内皮细胞胞吐在脑海绵状血管瘤疾病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发现在脑内皮细胞中CCM3抑制了UNC13B和VAMP3依赖性的angiopoietin 2 (ANGPT2)胞吐。在内皮细胞中CCM3缺陷可增进ANGPT2胞吐和分泌,这与内皮细胞连接失稳定,形成扩大的管腔以及内皮细胞-周细胞分离有关联。UNC13B缺陷(减少了内皮细胞分泌ANGPT2),或用一种ANGPT2中和抗体治疗可使得内皮细胞特异性CCM3缺陷引起的脑和视网膜缺陷,包括内皮细胞连接破坏、血管扩大和周细胞分离正常化。
因此,研究结果表明内皮细胞中ANGPT2分泌增加促进了脑海绵状血管瘤疾病进展,这为治疗这一破坏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Nature揭示常见遗传病的分子根源 )。
温馨提示:
及时采取治疗是婴儿血管瘤的护理方法之一,由于婴儿本身的抵抗能力就非常弱,因此妈妈对婴儿护理的重点就是,防止血管瘤的瘤体发生破裂,一旦瘤体发生破裂的话,不及时止血,严重的会威胁到婴儿的生命。可以看出对得了血管瘤的婴儿护理一定要特别的细心。
血管瘤(haemangioma)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 6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