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1 12:54 来源:网友分享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危害老人的健康问题也一个个接踵而来,其中跌倒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统计,美国社区≥70岁和≥80岁的老年人中,跌伤发生率分别是30%和50%,其中10%造成严重伤害。在我国,跌倒伤已成为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据统计,1年内有过跌倒史的风险高达60%。跌倒伤可以发生在任何场所,包括家里和医院。
跌倒造成的可能后果:
(1) 创伤:皮肤擦伤、软组织损伤、骨折、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2) 导致合并症的发生,严重的可致伤残、失能、甚至死亡;(3) 住院患者住院期延长;(4) 降低活动能力,影响老人生活质量;(5) 因害怕跌倒而不敢活动,引起躯体功能下降和行为退缩等。
发生跌倒伤的危险因素
(1) 生理因素: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下肢肌力减弱,平衡功能下降,步态不协调,感觉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退化;视力减退、分辨能力下降等是引发老人跌倒的主要因素。
慢性病和老年综合征:健康状况下降、疾病及伴随症状会使跌倒危险因素增加。影响视力的各种眼疾、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症、谵妄、帕金森病、衰弱等等,均影响机体的平衡功能、稳定性、协调性。
(2) 心理因素:抑郁、沮丧、焦虑及不加的情绪等心理状态都会增加跌倒的风险。因害怕跌倒,形成“跌倒-沮丧害怕-更容易跌倒”的恶性循环。
(3) 多重用药及药物副作用: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药物、降糖药、非甾体抗炎药等均可诱发跌倒。另外多重用药时,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也是诱发跌倒不可忽视的因素。
(4) 环境因素:室内地面湿滑、不平整,步行途中的障碍物;门槛、台阶、楼梯过高、过窄;光线差;座椅、坐便器过高、过低,没有扶手;进入新环境周内等。室外危险因素包括台阶、不平整道路及不适于老年人户外公共设施等。另外,穿不合适的鞋,使用行走辅助工具不当也易造成跌倒事件发生。
(5) 社会因素: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享受卫生保健水平,以及是否独居、与社会交往和联系程度等也会影响老年人跌倒发生率。
预防跌倒
(1) 增强体质:饮食中注重营养搭配,满足身体所需的能量。经常参加适宜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太极拳等,维持肌肉力量和平衡。对于有过跌倒史的老人维持身体功能、预防再跌倒的作用更为显著。
(2) 合理用药: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老人,要仔细阅读用药品说明书,切记医生或药师的用药提醒。当服用可能增加跌倒风险的药物时,步行应使用辅助工具最好有家人的陪伴。如用药后出现眩晕、视物不清等症状应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及时停药必要时就医。
(3) 环境安全:室内家具尤其是床、椅子、桌子高度及摆放位置合理,过道要移除障碍物,保持地面干燥、平整,光线足且均匀、柔和。楼梯、走廊、卫生间安装扶手。穿着合脚、舒适、防滑的鞋。室外活动时使用合适助行器,跌倒高危老人最好有家人陪伴。
(4) 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让老年人更多的了解跌倒的危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积极治疗可能引起跌倒的原发病。
跌倒伤的应对措施
(1) 目击者:风险老年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如老人意识不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立即止血包扎。有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尽量清理鼻腔、口腔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抽搐时,平移至平软地面或身下垫软物,防止碰伤,牙齿间垫硬物,防止咬伤舌头。如有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如需搬离危险地带的尽量保持平移、平卧。如老人意识清楚:第一时间听取老人主诉,哪里疼痛、不适等。拨打急救电话并通知家属。老人发生跌倒后均应在照料者陪同下就诊,评估跌倒风险,检查有无受伤情况,及时治疗。
(2) 自我处理:在公共场所跌倒时先较舒适的平躺,注意保暖,向他人寻求帮助。老年人独处时跌倒先休息片刻,等体力准备充分后是自己变成俯卧位,以椅子或其他物体为支撑,缓慢起身,有任何不适都应拨打急救电话。
老年跌倒应与癔症相鉴别: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癔症及引发何种癔症与患者心理素质有关,一般来说,具有癔病性格的人遇有精神刺激,易发生癔病。具有所谓癔症性格
1、情感丰富:情感鲜明强烈,但不稳定,容易感情用事。
2、暗示性强:主要是指在一定环境气氛和情感基础上容易接受外界影响,以及容易对自身的某种感觉或某种观念无条件的接受(自我暗示)。
3、自我中心:即处处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目,富于表演性、戏剧性或者说是夸张,目的是为了博得人们对自己的重视与同情。4、富于幻想:在情感基础上想象丰富、生动、活泼,甚至难以区别现实与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