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2 12:14 来源:网友分享
就像赵本山的小品《钟点工》里的经典台词“屋里憋屈型”一样,“空巢老人”是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名词。空巢原本指小鸟离巢,如今却形象地用来描绘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空虚寂寞的老人们。
调查显示,自2001年起,我国正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而现在,全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已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
对于更多的老人来说,物质养老不再成为问题,精神上的依托、心理上的慰藉才是迫在眉睫的需要。再优越充足的物质生活都无法掩饰老人内心对空虚和孤独的极度恐惧,以及对尊重和关爱的迫切渴望。“有人花钱找乐,有人花钱吃喝,还有人花钱找人唠嗑”。前一阵子,就有一位寂寞的老人在商场里,专门找人陪他聊天。
首先,衰老的来临会挫伤老人的自信心,减少他们的生活积极性。其次,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会带来失落和孤独感。若没有新的内容填补,很可能影响健康。此外,有些老人不能适应新角色,或者担心退休后经济窘迫,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变得自卑多疑、挑剔苛责,甚至悲观厌世,患上“老年性抑郁”、“空巢综合征”。
其实,在大家为“如何安度晚年生活”出谋献策的同时,作为“空巢”的主体,老人们更应该主动出击,改变养老观念,积极发现并寻找老年生活的快乐。在主动搞好人际关系,健康条件允许下,做一些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从中得到乐趣和自我满足。有了这些法宝,相信每一个老人都能达到“乐天安命,怡然自得”,“空巢”不“空心”。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5、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1、晨起喝一杯加了菊花的绿茶,可以提神醒脑,清肝明目。
2、经常按摩眼眶和面部,每次10分钟,每天数次,对眼睛有保健作用。
3、应经常做眼保健操,按压太阳穴,或是闭目养神,闭目养神既能使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又能休息大脑。
4、不要躺着看书,不要边走边看,坐车时也不要看书,看书时一般每小时要起来活动一下,并用双手掌捂住双眼轻轻按摩,然后往远处眺望,望得越远越好,最好是看绿色植物,因为绿色植物能吸收强光中的紫外线,减少或消除紫外线对人眼睛的有害作用,给眼睛一种舒适的感受。
5、平时应注意保护眼睛,如平时看书、写字姿 势要正确,看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要相隔1尺。
6、如果眼睛经常有血丝或突然有小范围充血,可以用1/3或1/2张新鲜的荷叶煮水喝。荷叶能解暑清热、升发清阳、散淤止血。
7、若目赤肿痛或目赤障翳,可用一两新鲜的车前草煮水饮用。此草具有清热、利水、明目的功效。
8、在糙米中、酵母中、动物肝和各种豆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老年人应该多吃。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胡萝卜中都含有较多纤维素、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c等,适合于老年人食用,并能预防夜盲、防止眼睛干燥,大便干结等,有利于维护老年人的夜间视力。
1、衣要“治寒”
医学家孙思邈曾说过“春天不可薄衣”。中医认为,防病如御敌。春季乍暖还寒,气温多变,如衣着单薄,保暖措施不利,极易受寒患病。特别是中年人各种生理功能开始减退,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变弱,“春捂”是必须的。中老年人衣着要结合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着要松软轻便,贴身保暖。
2、食要“治腐”
春天生机旺盛,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亦随之增加,中老年人要有足够的热量十分重要。孔子吃饭的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陈旧或变味,鱼肉不新鲜了,他都不吃。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酒可以喝但不能喝醉。春季,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一是保证热量,适当减少食量;二是粗细搭配,不能偏食;三是脂肪宜少,蛋白亦多。如豆类、鱼类、禽蛋、瘦肉等;四是忌油腻、酸涩、生冷之物,少盐,多食蔬菜、水果等。
3、心要“治躁”
古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关于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方面曾写道:“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易役,气弱病相侵,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益悦乐,惜气供和纯。”春季是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急躁。人长期生活在不良情绪中,如郁闷、焦虑、愤怒时,可强烈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的分泌功能紊乱,免疫机制受损,抵抗力下降。不良情绪不仅容易使人诱发疾病,甚至患上癌症。而豁达的性格和乐观的情绪可使人精神轻松,免疫功能和抵抗力增强。心情舒畅有助于养肝,因为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滞,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也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4、身要“治疾”
就是要及时地管控疾病,痛痒不可忽略。春天,气温回升,有利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气候变化无常,都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因此,中老年人要增强自我防病意识,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别忘了自己的身体,别忘了医生的医嘱,别忘了按时服药。
5、境要“治污”
在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方面,清代医学家徐大椿更有自己的卓见。他在《医学源流论·五方异治论》中指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在分析了不同地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后,他告诫人们,“入其境,必问水土风俗而细调之”,因为“所产之物,所出之泉,皆能致病”。可见,徐氏关于地理环境对疾病与医药影响的认识,已较为深入。
冬去春来,中老年人的调节中枢和机体功能仍处怠缓状态,一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坚持每日通风换气;二要保持卧室干燥,被褥常洗勤晒;三要居室色彩协调,氛围祥和,可养置适量的花草;四是睡前温水泡脚,按摩双脚。中老年人还要切忌“恋卧”,睡眠过多会使新陈代谢减慢,气血运行不畅,不利浊气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