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4 10:55 来源:网友分享
女性由于有雌激素保护,患心血管疾病风险较男性推迟10年,可是一旦得病,往往预后更差,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在日前举行的第27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简称“长城会”)上,多位心血管病专家呼吁重视女性心血管病风险,特别是更年期女性要及早预防、有效治疗,构建“12345”心脏预防康复新模式。
女性心血管病致死率超过男性
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是心血管疾病的低危人群。近年来,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持续升高,现已成为我国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
女性为何成了心血管病高发群体?“可以说,雌激素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胡荣介绍,雌激素早期能有效降低女性心血管风险,但在口服避孕药、妊娠、绝经后,女性体内性激素含量发生变化,导致心血管风险明显波动。据统计,在绝经期后,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接近男性水平,至60岁时男女患病率已无明显差别。
激素替代疗法常用于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那么,这种方法也能保护心血管吗?研究显示,采用激素替代治疗反而有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一些女性在超过50岁后,会出现潮热、多汗、躯体不适等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但有些症状可能是由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胡荣建议,加强女性心血管风险干预意识,以防为本、防治并举,更年期妇女要仔细鉴别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避免延误治疗。
除了激素的影响,女性群体中抑郁、焦虑、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对心血管病风险因素控制不良、治疗不足,也是导致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普遍高于男性的主要原因。统计显示,女性高胆固醇(>6.22)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低于男性;腰围80厘米的女性,高血压的危险增加3.5倍,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5倍。吸烟率增加、吸入二手烟也会推高女性心血管病危险,应予以高度重视。
打造“12345”心脏预防康复新模式
除了病前预防和病后急救,心血管患者离院后的康复二级预防也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康复二级预防的心血管病治疗是残缺的,治标不治本。”长城会创始人、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胡大一表示,即使在欧美国家,也有很多人不重视患者离院后的预防康复。
胡大一认为,一个相对完善的心脏预防康复模式应当满足“12345是指以公众健康和患者利益为唯一的中心,是一个扁担挑两头,一头是面向公众、普及防病控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另一头是指导个体改变生活方式、实现慢病和健康管理的健康服务,是落实广大患者自我管理健康和慢病的意识和责任、知识和技能、实践和实效,发动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实现群防群控,群防群治。”
“未来的医疗模式将会实现患者主动参与决策,群防群控。”胡大一提出,要变被动的医疗模式为主动,发动广大患者及潜在患者,通过基因组学、成像技术、大数据、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高度融合,更好地指导公众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和方式,让人们更健康、长寿。
多措并举加强心血管病一级预防
应用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心血管病,这在国内外医学界早已成为共识。今年4月份,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发布了最新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建议声明,推荐低剂量阿司匹林用于50-59岁高危人群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研究显示,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可能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与非致死性卒中风险,并有可能降低全因死亡率。但是,使用阿司匹林存在出血风险,因此在临床治疗前需要把握“获益大于风险”的原则,选择药物适用人群。
“年龄在60-69岁且10年心血管风险超过10%的人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应考虑个体情况。”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萍表示,目前我国仍然缺乏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的临床研究,期待更多证据来补充、完善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策略。
除了药物使用外,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一级预防也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主要发展方向。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周玉杰介绍,《2016年欧洲临床实践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建议,高危患者的疾病预防可以通过控制饮食不良、运动不足、吸烟(包括任何形式的烟草接触)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改善危险因素来实现。他还强调,不应把基因检测结果作为评估心血管病风险的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失眠、睡眠质量差、睡眠长期过短(每天少于6小时)或过长(每天多于8小时)可能增加高血压风险。对此,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赵兴胜说:“尽管睡眠引起高血压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改善睡眠有助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