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2 19:02 来源:网友分享
1.化学药物:
(1)氨苯砜和利福平是治疗麻风的有效药物,但易于发生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以下联合用药方案:
①对于少菌型麻风患者,给予氨苯砜和利福平口服半年,氨苯砜的剂量为每天100mg自服;利福平的剂量为每月600mg,监督服药;
②对于多菌型麻风患者,用利福平、氨苯砜和氯法齐明3种药物联合治疗至少2年。剂量分别为:氨苯砜每天100mg自服;利福平每月600mg,监督服药;氯苯齐明每天50mg,口服300mg,每月监督服用1次一些其他药物如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和甲红霉素等也可选用。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风杆菌,且可抗Ⅱ型麻风反应。长期服用可出现皮肤红染及色素沉着。
2.免疫疗法:
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风菌的特异免疫治疗可与联合化疗同时进行。其他如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可作为辅助治疗。
3.麻风反应的治疗:
酌情选用反应停(酞咪哌酮)、皮质类固醇激素、氯苯吩嗪、雷公滕、静脉封闭及抗组胺类药物等。
4.并发症的处理:
足底慢性溃疡者,注意局部清洁,防止感染,适当休息,必要时须扩创或植皮。畸形者,加强锻炼、理疗、针灸,必要时作矫形手术。
第一型麻风病反应属免疫反应或迟发型变态反应。主要发生于结核样型麻风及界线麻风。麻风病其临床表现为原有皮损加剧扩大,并出现新的红斑、斑块和结节。浅神经干表现为突然粗大疼痛,尤以夜间为甚。原有麻木区扩大,又出现新的麻木区。旧的畸形加重,又可发生新的畸形。血液化验无明显异常,常规麻风杆菌检查阴性,或者查到少量或中等量麻风杆菌。本型反应发生较慢,消失也慢。根据细胞免疫的增强或减弱,分为“升级反应”和“降级反应”。“升级”反应时病变向结核样型端变化,“降级”反应时向瘤型端变化。
第二型麻风反应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变态反应,即血管炎性反应。发生于瘤型和界线类偏瘤型。反应发生较快。组织损伤亦较严重。麻风病其临床表现常见者为红斑,严重时可出现坏死性红斑或多形红斑。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等此外尚可发生神经炎、关节炎、淋巴结炎、鼻炎、虹膜睫状体炎、睾丸附睾炎、胫骨骨膜炎、肾炎以及肝脾肿大等多种组织器官症状。化验检查,可有白细胞增多、贫血、血沉加速、丙种球蛋白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0”水平明显增高。反应前后查菌无明显变化,以颗粒菌为主。反应期持续时间,短者一、两周,长者数月,逐渐消退。
第三型麻风病反应呈混合型麻风反应,系由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反应同时参与的一种混合型反应。麻风病主要发生于界线类麻风。麻风病其临床表现兼有上述两型的症状。
1、麻风直接传染
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病人的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黏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黏膜的接触所致。这种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
2、麻风间接传染
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视。
3、麻风其它传染方式
理论上说,麻风菌无论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体而致成感染。近来有人强调呼吸道的传染方式,认为鼻黏膜是麻风菌的主要排出途径,鼻分泌物中的麻风菌在离体后仍能存活相当的时间,带菌的尘埃或飞沫可以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
一、基础检查
基础检查就是身体的常见项目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全项等,如果患者有皮肤或者其他部位的损伤,也应该一一查看并且写入病例,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和淋巴系统也要做一个全面的检查,另外医生也会问病人近期的用药和吃饭以及作息等情况,。
二、神经检查
神经检查时医生会重点关注如耳大神经,中神经等,这是因为这些神经最常受累,所以检查的时候必须认真查看神经的是否有变大,有没有压痛点等。另外还可以做组胺、毛果芸香碱和立毛肌功能测试等来观察皮肤和神经的反应。
三、麻风杆菌检查
因为当感染上麻风杆菌后,潜伏期特别长,如果曾经与麻风病患者有过亲密接触,那么做麻风杆菌的检查实验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这是一种将患者或疑似患者的皮肤或黏膜组织切开后刮取组织液来涂片镜检的方法。
四、麻风菌素实验
这种实验室在医院用得最多的检查方法,因为操作非常简单,就是将粗制的麻风菌素在手臂前屈内侧注射0.1毫升做皮试,但是注射后需要观察48个小时,看被注射部位是否有红斑出现,红斑的大笑直接反应患者是否患上麻风并和患病的程度,以此来做相应的治疗。
温馨提示:
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