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8 07:37 来源:网友分享
肾盂肾炎是由各种致病微生物直接侵袭所引起的肾盂肾盏粘膜和肾小管、肾间质感染性炎症。近年来发现,在一些肾盂肾炎患者的肾疤痕组织中存在病菌抗原,表明在肾盂肾炎的发病机理中,免疫性肾组织损害也可以是炎症的原因之一。
一、致病菌:
引起肾盂肾炎的致病菌以大肠杆菌为最多,其次为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粪链球菌等。
二、传染途径:
1、上行感染:上行感染是最常见的途径。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尿道粘膜有轻微损伤后,细菌易侵袭膀胱和肾脏造成感染。由于女性尿道远较男性短而宽,女婴尿道口常被粪便污染,故易致病。上行至肾脏的细菌首先侵犯肾盂粘膜,引起炎症,然后经肾盏,乳头部,肾小管上行,上侵犯肾实质。
2、血行感染:细菌从身体内的病灶侵入血流,到达肾脏引起炎症,引起炎症,血行感染时,细菌首先到达肾皮质,并在该处形成多数小脓肿,然后沿肾小管向下行扩散到肾乳头和肾盂。
3、淋巴道感染。
4、直接感染:外伤或邻近肾脏的器官发生感染时,细菌可直接侵入肾脉引起炎症。
1.病史:
急性肾盂肾炎病史可作为诊断的参考,但不能作为依据。因多数非梗阻性慢性肾盂肾炎患者,既往可无泌尿系感染病史,也无其它肾病史。常陷匿起病,氮质血症症状可为患者首发症状,诊断时应予注意。
2.临床表现:
有间断反应出现尿路刺激症状,一般较轻,不如急性肾盂肾炎明显,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腰酸痛,可有低热或无发热。晚期可因肾功能损害而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尿毒症症状。亦可出现多尿、夜尿增多、低血钾、低血钠或慢性肾小管性酸中毒。部分患者病情隐袭或不典型,宜注意。
3.辅助检查:
⑴尿常规:尿蛋白一般为微量或少量。若尿蛋白3.0/24小时,则提示非本病的可能。尿沉渣可有少量红细胞及白细胞。若发现白细胞管型有助于诊断,但非本病所特有。
⑵尿培养:同急性肾盂肾炎,但阳性率较低,有时需反复检查方可获得阳性结果。阴性尿细菌培养患者中约有20%可找到原浆型菌株,此系致病菌在抗菌药物、抗体等作用下,为了适应不良的环境而求得生存的一种变异能力,胞膜虽破裂,但原浆质仍在,一旦环境有利即可重新繁殖。膀胱灭菌后尿培养及尿液抗体包裹细菌检查阳性时,有助本病诊断,据此可与膀胱炎相鉴别。
⑶肾功能检查:通常有肾小管功能减退(尿浓缩功能减退,酚红排泄率降低等),可有尿钠、尿钾排出增多,代谢性酸中毒;尿少时血钾可增高。晚期出现肾小球功能障碍、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并导致尿毒症。
⑷X线造影:可见肾盂肾盏变形,明影不规则甚至缩小。
有些男青年对排尿过程观察得很仔细,在排尿过程中有时能见到一段尿液比较混浊,这是不是精液随着排尿漏掉了呢?
在了解了排尿和泄精的生理过程之后讨论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原来,年轻人性兴奋性比较高,在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或者手淫等局部刺激下,容易发生性兴奋,并使精液在尿道膜部括约肌和膀胱括约肌之间尿道中积蓄,若这时不宜或者不能射精,但接着膀胱又充盈需要排尿时原先积聚在该处的精液就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应该指出的是,这并不是什么病理现象,每个男性成年人都会有这种情况发生自然也不必担心。
不过,如果在排尿时看到有一股股混浊尿液,甚至尿液始终都是混浊的,则多半是病理现象了。如泌尿系统感染的脓尿、丝虫病导致的乳糜尿,均可能为全程混浊尿;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混入尿液中,可以出现股股混浊尿液或者尿后或者大便时尿道口流白;有些米汤样尿是盐尿症的表现,即排出较大量的草酸盐、磷酸盐或尿酸盐,应警惕泌尿系结石。出现以上这些情况均应及早去医院诊治。
一般来说,如果发现偶尔尿液混浊,可以充分的饮水,维持每日3000cc以上的水分;至少每3到4小时,须排空膀胱一次;多摄取含维生素C的水果,橘子、柠檬、梅子汁保持尿液酸性化,糖尿病、尿路结石、甲状腺肥大患者等易导致尿路感染疾病,应小心并接受适当的治疗。
治疗尿液混浊的一般疗法如下:
1、若血液检查证明有丝虫病,应予药物治疗。
2、发作期间应取头低脚高位卧床休息,并给予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3、乳糜块引起尿道梗阻时,可经膀胱镜冲洗。
4、1%~2%硝酸银溶液5m1灌洗肾盂,保留2~3min后再以生理盐水冲洗,间隔1~2周施行1次。
5、中草药治疗常以荠菜为主,加用赤芍、篇蓄、黄精、萆薜、凤尾草、碧玉散,可泡饮或煎服。
5、反复发作病情严重、且经上述治疗无效者,可施行手术治疗,包括肾蒂周围淋巴管剥脱结扎术、腰干淋巴管—精索内静脉(或卵巢静脉)吻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