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的发病原因 脑中风如何护理

2017-06-27 09:56 来源:网友分享

一、中风前有哪些预兆

  许多人不了解中风的种种先兆,即使这些中风先兆出现了,他们全不以为然或者无所觉察。大量临床经验证明只有少数病人在中风之前没有任何征兆,绝大多病人都有以脑部瞬间缺血的表现而发出的各种信号。

  1、头晕。中老年人中风前兆,会反复出现瞬间眩晕,突然自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是中风的先兆,应及早诊治,防止中风发生。

  2、肢体麻木。中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的异常感觉,除颈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突然发病或单侧肢体乏力,站立不稳,很快缓解后又发作要当心。

  3、眼睛突然发黑。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这是中老年人中风先兆最常见的症状,是因为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中风的又一信号是反复发作、眩晕欲吐、视野缩小或复视。

  4、原因不明的跌跤。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共济失调与平衡障碍,而容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

  5、说话吐辞不清。脑供血不足时,使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辞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应引起重视,还有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齿不清或伸舌偏斜都要注意。

  6、哈欠不断。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是中风病人的先兆。

二、脑中风的发病原因

  脑中风或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疾病。造成脑中风的原因主要有:

  (1)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中风的原因中最主要和最常见的。

  (2)心脏病,是脑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均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当出现心力衰竭或房颤时,促使血栓脱落,流至脑动脉而发生栓塞。

  (3)颅内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病因,且常多次破裂出血。

  (4)某些炎症可侵犯脑膜、脑血管,或单独侵犯脑血管引起脑动脉炎,如化脓性、结核性、霉菌性炎症和风湿病等,均可引起脑血管病。

  (5)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常引起出血性脑血管病。少数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

  (6)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

  (7)各种外伤、中毒、脑瘤、脑肿瘤放射治疗以后等,均可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

  另外,气温变化,环境、情绪的改变,过度紧张、疲劳等也是脑中风的原因。吸烟、过度饮酒者中风发病率也会大大增加。

三、脑中风如何护理

  患者从正常患者从“正常人”突然丧失部分肢体活动能力及语言能力,以致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缺乏思想准备和(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者,病程较长,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喜怒无常,甚至人格改变,对生活失去信心,不愿意配合治疗与护理。一是家属要关心尊重老人。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喜怒无常,甚至人格改变,对生活失去信心,不愿意配合治疗与护理。一是家属要关心尊重老人,不能有嫌弃情绪,要为病人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尽量避免老人情绪激动。二是护士应细心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时做好心理疏导,调解其情绪,反复说明疾病,承认现实,既安心享受家人提供的精神物质,又积极进行康复锻炼,争取最大的生活自理和功能恢复。做到遇喜不极乐,遇烦不大怒,保持愉快心情。对明显焦虑、抑郁、疑病等,可遵医嘱使用抗焦虑抑郁药,或求助心理医师.

  按时规律服药

  按时规律服药。按医生嘱咐规律服药,预防脑中风的再发,定期到医院复查。一是治疗原发病,控制好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黏等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变。二是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小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饭后服;脑保护药物,如尼莫地平;预防骨质疏松,补充钙剂;氧自由基清除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等。老年人眼力、听力、记忆力都有所下降,家属或护士要亲自督导老人服药。

  饮食护理

  控制总热量。根据标准体重控制总热量,肥胖的病人应限制主食的摄入量,将体重降至正常或接近标准体重。如病人吃不饱可用蔬菜、豆制品补充,尽量养成吃八成饱的习惯。

  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和动物内脏,如肥肉、肥肠、肚,因这些食品含有很高的胆固醇及饱和的脂肪酸,容易加重动脉硬化。

  均衡饮食。

四、脑中风患者的饮食应注意哪些

  1. 控制热量、预防体重过重:烹调方式多采用蒸、煮、炖、烤,少用油炸、油煎、油炒。

  避免无谓的摄食,少吃零食及含糖或热量高的甜食、饮料及酒类。坚果类,如花生、瓜子、腰果、核桃、杏仁等,富含矿物质、微量营养素、膳食纤维,而且其脂肪含高量的单元不饱和脂肪或ω-3脂肪酸,对血脂肪控制有益,但因脂肪含量及热量高,宜适量食用,并同时减少烹调用油。若为卧床病人,活动量减少,热量应酌减,否则易造成肥胖,影响复健过程,若原有体重过重现象,则应予以每日1,200-1,500大卡的低热量饮食,以达成体重下降。

  2. 限制总脂肪、饱和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取

  烹调宜选用含多量单元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如:橄榄油、芥花油、芝麻油、苦茶油等,但油脂热量高,过量时易有肥胖,所以仍需要限量。

  此外,应避免使用肥肉、猪油、牛油、奶油及椰子油、棕榈油等饱和脂肪酸较高的油脂,以及富含胆固醇的内脏类(肝、脑、肾)、鱼子、虾卵、蟹黄等,蛋黄则以【一周3个】为限,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硬化。

  3. 饮食中应包含适量的优质蛋白质,以预防蛋白质不足

  红肉类(牛肉、猪肉、羊肉)含有高量的饱和脂肪酸,宜采用含脂肪较少的蛋白、去皮鸡肉和鱼类、豆类制品来替换部分的肉类。豆类所含的豆固醇有促进胆固醇排出的作用。

  4.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蔬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强度,防止出血。钾、镁有助于血压的控制;研究指出,饮食中钾的摄取量与中风发生呈负相关,且血压相对较低。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

  5.增加膳食纤维摄取量

  纤维质是血管及肠道的清道夫,多吃富含纤维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糙米、全谷类及豆类,可预防便秘、稳定血糖及降低血胆固醇。建议选择全谷类为主食,或与白米混合食用。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脑外科外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