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4 10:17 来源:网友分享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该病的诊断主要为CT或MRI检查。而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死,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
既然知道了腔隙性脑梗死是什么病,那么该用什么药物来治疗它呢,其实能及早的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是患者不幸中的万幸,因为及时发现,用药物干预还完全来得及,只要坚持用药完全可以防止腔隙性脑梗死发展成重度脑梗塞,那么该用什么药来治疗腔隙性脑梗死,首先要知道坚持用药在医学上叫科学的二级预防,目前西药有阿斯匹林比较常用,但缺点是有效率为53%,有47%的抵抗,而且长期还容易引起胃出血,带来肝肾损伤,用中药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但缺点是服用剂量大,而且质量不稳定,最好是选用一种服用剂量小的现代中药,考虑到临床的需要,国家拨款在优质优价目录产品中遴选出疗效最确切的中药产品,进行二次研发,开发了我国首个着眼二级别预防(主要是疗效确切、安全、适合长期服用)的现代中药,对腔隙性脑梗死发病诱因有综合的防治作用,坚持服用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有效防止复发。
由于腔隙性脑梗死是深穿支小动脉闭塞所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这些血管大多属终末支,一旦梗死形成,侧支循环极难建立,所以临床上虽患者症状较轻,但不易恢复,应重在预防。积极地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颈椎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非常重要。在治疗上述疾病的同时,节制烟酒不良嗜好不容忽视。关于预防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积极防治高血压 对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测量血压,及早发现高血压和合理治疗。
2.定期作血液流变学检查 以观察血液黏度的动态改变,对高脂血症和高黏滞血症要积极治疗。
3.积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避免酗酒,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适量的钠盐摄入和足够的含钾食物,少吃高脂肪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4.增加体育活动,保持心情舒畅,降低紧张性生活事件的应激强度。
5.高度重视脑血管病的前驱症状 如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乏力,嘴歪,流口水;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突然感到眩晕,摇晃不定,尤其是眩晕常伴有肢体症状,比如抬腿费力,走路如同踩在棉花上;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而且头痛由间断性变成持续性或伴有恶心、呕吐。单眼一过性黑蒙,持续数秒至几十秒,说明视网膜有短暂性缺血。
6.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及时选用合适的辅助检查和对因治疗 由于此病不通过特殊检查不易发现,所以,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的上述改变要高度重视,不可忽视。积极寻找原因,对危险因素进行治疗是预防腔隙性脑梗死重要措施。
腔隙综合征病因除缺血性梗死外,还包括小量脑出血、感染、猪囊尾蚴病囊虫病、Moyamoya病、脑脓肿、颅外段颈动脉闭塞、脑桥出血、脱髓鞘病和转移瘤等,应注意鉴别。
1.小灶性脑实质出血 由于出血量小,血肿局限,起病可为渐进性,临床表现可与腔隙性脑梗死相似,须依靠CT或MRI鉴别。但是脑出血有其特点,即脑出血一般在体力和脑力紧张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容易发病。起病急,发展快,数十分钟到数小时达到高峰。急性发病者典型的表现有:头痛、呕吐、失语、肢体运动障碍、抽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很大关系。脑CT扫描可以发现出血病灶,有利于鉴别诊断。
2.巨大腔隙性脑梗死 指腔隙直径大于20mm,可能有多个穿通动脉闭塞,或较大的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所引起。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较明显或症状较重,可伴有意识障碍,预后较差。
3.出血性腔隙性脑梗死 随着CT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师陆续发现,脑内小量出血也可引起类似腔隙性脑梗死的表现,对这类病,目前称之为出血性腔隙综合征。临床特点是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者多见,常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呈进行性加重,在半小时或数小时内达高峰。临床上可有各种类似腔隙性脑梗死的表现,如单纯运动性轻偏瘫,单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感觉运动性卒中等。但因脑部出血量少,病灶范围小,血肿局限,未破入脑室及蛛网膜下隙,也未累及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一般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亦无神志、智能及瞳孔改变。很容易误诊为腔隙性脑梗死,脑CT扫描是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主要由高血压引起。病变部位多位于内囊、壳核、丘脑和脑桥等部位,呈小灶性高密度影。由于长期高血压使脑深部的小动脉壁硬化,脂肪透明样变、破裂、渗出而发病。出血性腔隙脑梗死一般预后良好。
所谓腔隙性脑梗塞,简称“腔梗”,是脑梗塞的一种类型,系大脑动脉的深支闭塞所致的脑干和大脑深层非皮层部位的小梗塞灶。主要分布于壳核、尾状核、桥脑、内囊和脑回的白质。
腔隙性脑梗塞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由于脑组织梗死面积一般较小,临床症状常表现得较轻,如一侧面部和上下肢麻木或无力、言语不清、动作笨拙、行走不稳、头晕、呛咳、乏力、嗜睡、精神不振等。部分患者甚至可以不表现出任何不适症状,而仅在影像学检查时才发现异常。部分患者梗塞在脑干部位,可能会影响生命中枢而导致严重的症状。
临床明确诊断腔隙性脑梗塞主要依靠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头颅MRI在发病早期就可以显示出脑梗塞的影像,可准确提示腔隙性梗塞灶的位置和范围。头颅CT检查脑梗塞显影时间较晚,一般需要24~48小时才能准确显示出梗塞灶的实际范围。
一般来说,腔梗患者大多预后良好,致残率很低,可正常生活和工作。临床症状明显的腔梗患者可考虑应用一些活血化瘀药来缓解症状,无症状者则不必治疗。但腔梗容易复发,并且患者发生大面积脑梗塞的风险较大,就可能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因此,腔梗患者要积极治疗,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