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6 21:16 来源:网友分享
1。原发感染病灶的治疗 积极处理原发感染病灶是治疗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的重要措施,可局部热敷,并全身应用抗生素。清除了原发感染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常可逐渐消退。
2。早期应用抗生素 首选青霉素或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疑有肠道菌类感染时加用甲硝唑。然后根据临床疗效和菌种检验报告调整药物。
3。局部处理 急性淋巴结炎未成脓时,可局部热敷或以如意金黄散、鱼石脂等药物外敷。脓肿形成后,先试行穿刺吸脓,以鉴别血管瘤和血肿,测知脓肿表面组织厚度,然后在麻醉下切开引流。
急性淋巴管炎时,可用短波紫外线在红线延伸处照射,亦可用呋喃西林等湿温敷。
4。全身症状严重,高热不退者,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全身用药,抗生素应用以广谱抗生素为首选,一般用青霉紊,时间多在1周以上,以防止复发或拖延。另外,可适当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及补液等。
二、 一般疗法如有全身症状时,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限制肢体活动及给高热量饮食。
三、中医药疗法外治可用砭镰挑刺疗法,原发灶可用全蝎膏、太乙膏等;内治可酌情辨证施治,可给予清热解毒、行气桂瘀(轻症),或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重症)法。
1、管状淋巴管炎
可分为深、浅两种。浅层淋巴管炎,在伤口近侧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硬而有压痛。深层淋巴管炎不出现红线,但患肢出现肿胀,有压痛。两种淋巴管炎都可以产生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实验室检查显示血象白细胞计数增加。
2、急性淋巴结炎
轻者仅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和略有压痛,并常能自愈,较重者,局部有红、肿、痛、热,并伴有全身症状。通过及时治疗,红肿即可消退,但有时由于瘢痕和组织增生,可遗留一小硬结;炎症扩展至淋巴结周围,几个淋巴结即可粘连成团;也可以发展成脓肿。此时,疼痛加剧,局部皮肤变暗红、水肿,压痛明显。
临床表现:
(1)四肢为好发部位,有损伤感染病源。
(2)可见一条或数条“红线”向近侧延伸,有压痛,所属淋巴结肿大、疼痛。
(3)严重者往往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厌食,血象白细胞计数增加。
诊断依据:
(1)感染病源近端皮肤沿淋巴管走行可见一条或数条红线,并向近心端延伸,局部较硬,有压痛。
(2)严重者伴有发冷,发热症状。
心理护理:急性淋巴管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以及对抗疾病的信念,相信这样一定能将疾病赶走。
饮食护理:急性淋巴管炎患者的饮食宜清淡,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禁忌辛辣、荤腥、油腻油炸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
一般护理:发热的急性淋巴管炎病人可遵医嘱给予安乃近、地塞米松降温或给予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房间内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温湿度适宜。接触或使用外用药时前后要洗手,适当的床边隔离。淋巴管炎病人应卧床休息,患肢制动并抬高30~40度,疼痛严重时可遵医嘱给予必要的止痛剂以减轻淋巴管炎患者痛苦。
日常护理:急性淋巴管炎患者可能合并水疱、破溃,应穿着宽松柔软的内衣并保持局部清洁,皮肤感到瘙痒时,应避免抓破,造成再次感染,充分暴露患处,避免热源,避免碰撞,防止感染。用中药外敷治疗时,应将药物直接敷于患处,范围要超出红肿边缘1cm~2cm,外敷无菌纱布,2d换药1次,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状况及红肿消退情况。急性淋巴管炎是致病菌从皮肤破损或感染处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引起的感染。如感染病灶经淋巴管侵入局部淋巴结称为淋巴结炎。致病细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
一、荸荠粥
组成:荸荠100克,粳米100克。
用法:荸荠去皮切片,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人锅,加水文火煮粥,每日2次服食。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急性淋巴管炎。
附注:荸荠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二、马齿苋芦根饮
组成:鲜马齿苋1000克,鲜芦根1000克。
用法:上药洗净,榨汁代茶饮,每次100毫升,每日2-3次。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淋巴管炎,下肢肿胀,压痛。
三、马齿苋菊花绿豆粥
组成:鲜马齿苋100克,菊花15克,绿豆50克,粳米150克。
用法:绿豆浸泡半天,马齿苋洗净切碎,菊花焙干研末。绿豆半熟后人马齿苋、粳米,文火煮成粥,加入菊花末稍煮即成,每日2次服食。
功能: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急性淋巴管炎,下肢伤口处出现一条或数条丝状红线,硬而有压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