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7 19:17 来源:网友分享
疤痕的形成是由于机体炎症反应,胶原的合成与降解不平衡、异常粘多糖的出现以及纤维细胞的增生所造成。增生性疤痕中淋巴回流减少,局部水肿,可导致疤痕的肥厚,是机体创伤修复的必然产物。
疤痕性皮肤就是疤痕即使消除了还是会再产生疤痕的。疤痕体质的人不只是留疤痕,而且疤痕还会增生,也就是疤痕会凸起来。
不稳定型瘢痕
指创口愈合早期,瘢痕组织多处于增殖阶段。临床所见为瘢痕高出皮面,色潮红,质坚硬,常有痛痒感觉,瘢痕组织充血,容易起水泡,创面时愈时坏,这一过程常需6个月到一年左右。
稳定型瘢痕
指创口愈合半年以后,瘢痕组织逐渐趋于成熟,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的成份逐渐减少,胶原纤维呈年轮样结节状排列,变成互相平行的束状排列。此时,临床所见瘢痕组织充血消退,色泽变淡,外形也渐趋平整,质地变软,基底日渐松软,痛痒感觉减轻或缓解。这种退行性变化,时间由几个月至数年不等。
1、激光治疗:激光治疗 疤痕性皮肤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方法,主要原理是通过可被血管内红细胞吸收的红色选择性激光的照射,破坏疤痕内的血管,从而抑制疤痕性皮肤。
2、冷冻治疗:近年来,冷冻疗法治疗 疤痕性皮肤再度受到人们的重视,它的治疗方法非常简单,常用蘸有液氮的棉球压在疤痕表面,使其冻结而坏死,常常伴有疼痛,需要进行局部麻醉镇痛处理。冷冻疗法比电凝疗法等的治疗效果好,可能与冷冻能够诱发组织产生免疫反应有关。
3、内服药物:疤痕性皮肤的发生除了与临床医师治疗技术有关外,还与患者的体质具有很大的关系,手术治疗或放射线治疗的效果具有一定的限度。虽然药物治疗有效者很多,但考虑到其副作用,实际临床广泛应用的药物并不多,因此尚有待于对疤痕性皮肤的病因性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
4、手术治疗:因疤痕性皮肤的人发生疤痕增生多与患者的体质因素有关,虽然手术治疗能够彻底根除病灶,但相反也可使患者的病情恶化,原则上不主张进行手术治疗,但患部反复破溃、功能障碍、疼痛和瘙痒感强烈、持续增殖扩大,而且其他治疗方法无效者和迫切要求彻底切除者,则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一)按摩法用手掌根部揉按疤痕,每天三次,每次5-10分钟。这个方法对于刚脱痂的伤口效果最佳,对于旧伤疤效果比较弱。
(二)姜片摩擦法生姜切片后轻轻擦揉疤痕,可以抑制肉芽组织继续生长。
(三)维生素E涂抹法维生素E可渗透至皮肤内部而发挥其润肤作用,同时,维生素E还能保持皮肤弹性。但大家可能对维生素E去疤的功效还不太熟悉。把维生素E胶囊用针戳破,取其内的液体涂抹在疤痕上轻轻揉按5-10分钟,每天两次,持之以恒就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四)维生素C涂抹法维生素C具有美白功效,把维生素C涂抹在颜色较深的疤痕上来美白疤痕,使之与周围健康的肌肤色调一致。
(五)薰衣草精油涂抹法薰衣草的美容功效总是很神奇的,薰衣草精油淡化疤痕的作用也被广泛认同。不过薰衣草精油对于新疤和8年以上的旧疤效果不明显,对于疤龄一到两岁的伤疤效果比较好。另外,精油的使用总是要特别小心的,给疤痕上精油的时候可千万别福泽没有疤的肌肤了。
(1)浅表性瘢痕:多见于擦伤和浅度烧伤后,特征是外观稍粗糙,有色素改变,局部平而软,无功能障碍,一般不需处理。
(2)增生性瘢痕:又称肥大性瘢痕,多见于深二度和浅三度烧伤及厚的中厚皮片供皮区的创面自行愈合后。特征是厚(可达1-2厘米)而硬,呈红色或暗紫色,痛且痒,常影响工作和休息。约6个月后,瘢痕渐趋柔软而稍平坦,充血减退,毛细血管减少,痒痛症状渐减轻或消失。
(3)萎缩性瘢痕:又称不稳固瘢痕,常见于头部颅骨电击伤后,大面积烧伤和慢性溃疡愈合后。瘢痕硬,局部血管少,呈淡红色或白色,深部组织紧密粘连,不能耐受摩擦和负重。破溃后常经久不愈,晚期可导致恶性变。
(4)挛缩性瘢痕:多见于深度烧伤创面未行植皮而任其自行愈合者,常严重破坏功能,如睑外翻、唇外翻、颏胸粘连、各关节屈曲挛缩畸形。长期的瘢痕挛缩可影响肌肉、肌腱、神经的发育,引起关节僵硬、脱位、畸形。
(5)瘢痕疙瘩:又称蟹足肿,为结缔组织形成的肿块。多见于烧伤、损伤或未引起患者注意的轻微损伤后形成。瘢痕边缘明显高出皮肤,且超过原病变范围,呈粉红色或紫红色,极硬,无弹性,血供差。瘢痕疙瘩特别好发于身体上半部。头、颈、胸骨正中、肩和上臂是多发部位,而眼睑、乳晕和阴茎等部位则很少发生。
(6)蹼状瘢痕:瘢痕呈皱褶状,形似鸭蹼。此类瘢痕最常见于烧伤,偶见于皮肤的切割撕裂和手术切口位置不当。大型蹼状瘢痕多发于颈前、腋窝、肘窝及会阴部,小型的常见于内外眦、鼻唇沟、口角、鼻孔、指掌侧、指蹼、虎口、尿道口、阴道口等部位。
此外,尚有凹陷性瘢痕,桥状瘢痕和线状瘢痕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