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8 15:58 来源:网友分享
瘢痕的形成是由于机体炎症反应,胶原的合成与降解不平衡、异常粘多糖的出现以及纤维细胞的增生所造成。增生性疤痕中淋巴回流减少,局部水肿,可导致疤痕的肥厚,是机体创伤修复的必然产物。
瘢痕疙瘩可分为原发型和继发型两类:
原发型瘢痕疙瘩:无明显的诱因,多在胸前肩背部自发或轻微擦伤引起皮肤出现硬结逐渐长大。由软变硬,边缘不规则,向外周扩展,形成蟹足状或蜈蚣状、蝴蝶状、圆形或不规则形。质硬、色红或暗红,并有向外延伸的毛细血管,伴有局部刺痛或瘙痒。
继发型瘢痕疙瘩:一般多发生于皮肤烧烫伤、感染创伤、外伤、异物刺激等因素引起皮下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如:做冷冻、激光、去痣、洗眉、打耳孔、注射防疫、手术植皮、剖腹产等各种手术后引起的疤痕局部过度增生,严重者有明显向外延伸的毛细血管。高出正常皮肤,色红或暗红、奇痒、有刺痛感、食用辛辣、酒等刺激食物症状加重。
(1)皮肤张力和部位:人类皮肤有张力松弛线(RSTL)。凡切口平行于RSTL者,所受张力低;而垂直于RSTL时张力高,易引起纤维增生。有人证明,垂直于RSTL的瘢痕宽度是平行于该线切口瘢痕宽度的2倍。手术时应按皮纹或皮肤张力线作切口,以减少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张力不同。下颏、胸骨前、三角肌、上背部、肘、髋、膝、踝和足背等,皮肤张力大,活动多,是瘢痕好发部位。相反,眼睑、前额,腰部、前臂、小腿、外生殖器、乳晕等部位,皮肤张力低,瘢痕轻且发生率低。
(2)年龄:瘢痕疙瘩是青年人的疾病,老年人并不常见。主要是由于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组织生长旺盛,创伤后反应性强,皮肤张力大,易发生疤痕增生倾向。而老年人皮肤松弛,张力小,胶原纤维反应低下,故发生率低。
(3)皮肤色素:与瘢痕疙瘩有密切关系。
(4)感染:急慢性感染愈合后都有不同程序的瘢痕增生。
(5)创面异物:灰尘、滑石粉、线结等可刺激瘢痕增生。
(1)浅表性瘢痕:多见于擦伤和浅度烧伤后,特征是外观稍粗糙,有色素改变,局部平而软,无功能障碍,一般不需处理。
(2)增生性瘢痕:又称肥大性瘢痕,多见于深二度和浅三度烧伤及厚的中厚皮片供皮区的创面自行愈合后。特征是厚(可达1-2厘米)而硬,呈红色或暗紫色,痛且痒,常影响工作和休息。约6个月后,瘢痕渐趋柔软而稍平坦,充血减退,毛细血管减少,痒痛症状渐减轻或消失。
(3)萎缩性瘢痕:又称不稳固瘢痕,常见于头部颅骨电击伤后,大面积烧伤和慢性溃疡愈合后。瘢痕硬,局部血管少,呈淡红色或白色,深部组织紧密粘连,不能耐受磨擦和负重。破溃后常经久不愈,晚期可导致恶性变。
(4)挛缩性瘢痕:多见于深度烧伤创面未行植皮而任其自行愈合者,常严重破坏功能,如睑外翻、唇外翻、颏胸粘连、各关节屈曲挛缩畸形。长期的瘢痕挛缩可影响肌肉、肌腱、神经的发育,引起关节僵硬、脱位、畸形。
(5)瘢痕疙瘩:又称蟹足肿,为结缔组织形成的肿块。多见于烧伤、损伤或未引起患者注意的轻微损伤后形成。瘢痕边缘明显高出皮肤,且超过原病变范围,呈粉红色或紫红色,极硬,无弹性,血供差。瘢痕疙瘩特别好发于身体上半部。头、颈、胸骨正中、肩和上臂是多发部位,而眼睑、乳晕和阴茎等部位则很少发生。
(6)蹼状瘢痕:瘢痕呈皱褶状,形似鸭蹼。此类瘢痕最常见于烧伤,偶见于皮肤的切割撕裂和手术切口位置不当。大型蹼状瘢痕多发于颈前、腋窝、肘窝及会阴部,小型的常见于内外眦、鼻唇沟、口角、鼻孔、指掌侧、指蹼、虎口、尿道口、阴道口等部位。
1. 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和创伤(例如:穿耳洞、美容手术)2. 对于蚊虫叮咬、注射疫苗等刺激也要及时观察,如果出现小粉刺或出现硬结及时向瘢痕专业医师咨询。
3. 瘢痕疙瘩治疗无论选择哪种方法治疗后都需要采取控制复发的措施。
4. 伤口愈合期间,应避免使用不必要的美容措施,以免发生瘢痕异常增生。
5. 对于有瘢痕增生倾向的患者而言,在接受任何外科手术治疗前事先告知医师,以便医师采取预防措施使瘢痕增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6. 瘢痕疙瘩治疗后要采取有效的后续预防措施,避免瘢痕再次复发。
“瘢痕体质”的人具有特异性体质,他们的皮肤在受到很小的创伤(如蚊虫叮咬)后便会出现比创伤更大的,向外生长的且短期不会自己消退的瘢痕。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碰碰”让人们能够初步判断出自己属不属于“瘢痕体质”,但目前也没有相应的检查用来对其做出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