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7 06:27 来源:网友分享
1、干燥型:湿疹表现为在红色丘疹,可有皮肤红肿,丘疹上有糠皮样脱屑和干性节痂现象,很痒。
2、 脂溢型:湿疹表现为皮肤潮红,小斑丘疹上渗出淡黄色脂性液体覆盖在皮疹上,以后结成较厚的黄色痂皮,不易除去,以头顶及眉际、鼻旁、耳后多见,但痒感不太明显。
3、渗出型:多见于较胖的婴儿,红色皮疹间有水疮和红斑,可有皮肤组织肿胀现象,很痒,抓挠后有黄色浆液渗出或出血,皮疹可向躯干、四肢以及全身蔓延,并容易继发皮肤感染。
婴儿湿疹见于脸上的多。轻的(干性)只有红斑、丘疹。重的(湿性)则有水疱、糜烂、渗水、结痂。一般在3~4岁后逐渐痊愈,大部分人不复发,少部分人会反复发作。
幼儿湿疹由婴儿湿疹延续而来;或婴儿期未发病而到幼儿期才起病。幼儿湿疹病期较长,疹型比婴儿湿疹复杂,除红斑、水疱、糜烂、结痂外,还有丘疹、小结节、小风团和苔藓化。皮疹更痒,血痂、抓痕也多。好发部位常不在面部而在四肢屈侧和皱褶部,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多半干燥,抓后易合并化脓感染。
幼儿湿疹又名奶癣,是婴儿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通常会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1到3个月发生,一旦小孩患上湿疹,不仅会不好好吃饭,而且还会影响患儿休息,甚至还会影响患儿健康成长,所以我们要重视幼儿湿疹。那么,幼儿湿疹怎么办?
幼儿湿疹通常分为渗出型湿疹与干燥型湿疹,其渗出型湿疹常见于肥胖型婴儿,初起于两颊,会有红斑、丘疹出现,婴儿常因剧痒搔抓,导致多亮液体渗出和鲜红糜烂的现象,严重者可累及整个面部甚至全身。如有继发感染可见脓疱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
干燥型湿疹多见于瘦弱的婴儿。好发于头皮、眉间等部位,表现为潮红、脱屑、丘疹,但无明显的疹出。呈慢性时也可轻度浸润肥厚,有皲裂、抓痕或结血痂。常因阵发性剧烈瘙痒而引起婴儿器闹和睡眠不安。
导致幼儿湿疹的病因很复杂,可能与先天体质有关,有些孩子属过敏体质,对所接触的毛织品、灰尘或食物(如牛奶、鱼、蛋)等过敏。也可能与后天营养失调、营养过多、消化不良、衣着不当、室内空气污浊、湿热等有关,所以平时要注意幼儿的饮食,注意营养均衡,也要注意幼儿生活环境的清洁,这样幼儿才能健康的成长。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幼儿的衣物,要经常为患儿洗澡,换洗衣物,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也要经常为幼儿晒被子,防止细菌的侵入。
幼儿的健康,就是每个家长最大的希望,所以在发现幼儿患上湿疹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否则病情会加重,会给患儿带来很大的痛苦。
误区一:宝宝患湿疹就要停母乳、停奶粉、停鸡蛋
湿疹属于遗传过敏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而且是种反复发作的疾病。食物过敏确实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但临床证据表明,回避这些宝宝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可疑过敏食物,并不能有效预防和缓解婴儿湿疹的发作,除非是全身广泛发作的严重湿疹需要考虑食物过敏,否则,对轻中度湿疹而言,查找食物过敏原意义也不大。
虽然有老人认为孩子断奶后湿疹就会好,但除非宝宝是真的对母乳不耐受(这样的病例很罕见),否则别轻易给宝宝断奶,母乳是最适合宝宝也是最好的食物。长湿疹不一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可缺乏营养却一定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误区二:宝宝患湿疹必须彻底根治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根治湿疹,避免湿疹复发的关键在于护理。父母所能做的就是仔细护理及合理使用药物控制湿疹的反复发作,以减轻湿疹对患儿生活质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护理手段包括值得期待的是,50%以上的患儿随着年龄的增加,湿疹可以自愈。
误区三:宝宝患湿疹应保持皮肤干燥
湿疹,很多人顾名思义地认为湿疹是由于皮肤太湿造成的,因此认为宝宝长湿疹了就应该保持皮肤干燥才会好得快,其实正相反,湿疹皮肤很怕干,要经常保持滋润才行。所以说,保湿是湿疹皮肤护理的基础,做好保湿可以事半功倍。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润肤产品时,应该选择霜、乳膏这样的剂型,而不是露这类的剂型,因为露涂在皮肤上后,水分会很快蒸发,不能持续为皮肤保湿。
湿疹可使用的药物种类繁多,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凡更换新药前,一定把以前所用药物清除干净。在更换药物时最好先在小块湿疹涂擦,观察效果,以决定是否使用。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加重病情。
婴儿湿疹用什么样药物剂型治疗湿疹依据湿疹表现而定,如红肿明显,渗出多者应选溶液冷湿敷,不可用油膏;红斑、丘疹时可用洗剂、乳剂、泥膏、油剂等;呈水疱、糜烂者需用油剂;表现为鳞屑、结痂者用软膏。
对湿疹不严重的宝宝,只需局部用药,但不能自行滥用药物,以免引起皮肤损害或感染。
可以先用维肤膏,如果未见好转,需要到医院检查一下。另外还有一种“湿宁膏”,据传是纯天然中草药配方萃取而成,不仅药性吸收好、见效快,且使用方法简单、安全便捷。不过,我们还是建议宝宝湿疹慎用药,好多号称不含激素的宝宝湿疹药膏都被检出有激素或抗生素成分,尤其激素号称皮肤鸦片,会使宝宝产生激素依赖,容易反复,发展成困扰一生的慢性湿疹。
温馨提示:
要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搔抓,日晒等,尽量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