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1 19:01 来源:网友分享
一岁半左右自然会消失,不用太担心。脑门上长出不太显眼的淡色红斑(没有鼓出)是约30%的新生儿身上常见的症状,这种斑称之为正中部母斑,是扩张的血管的一部分聚焦而形成的血管肿的一种,最开始长出来的时候会让人担心。
但是一般情况下,宝宝出生后1岁半左右的时候斑会消失,而且即使长在问题中提到的脸部很明显的部位也不用担心,妈妈首先要细心观察,再跟医生后采取相应的对策。
不过,同样大小的斑也可以长在后脑勺部位,这种斑并不可怕,自然消失的几率约50%如果没有自然消失,就有必要激光治疗,但是很多时候头发会挡住长斑的部位,所以不太容易看得到,即使不去治疗也没有问题。
脸上有痣的宝宝长大后会成为有骨气的人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不可信,所以妈妈平时要多掌握这方面的情报,以免出现类似症状时措手不及。
鲜红斑痣
又称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多发性,常在出生后不久发生。以枕部,面部前额一侧多见,多为单侧,偶发双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婴儿期生长快,以后发展缓慢,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扩大。皮损大小不一,为淡红色或紫红色斑,压之褪色,后期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表面有小结节状增生。
单纯性血管瘤
又称毛细血管瘤或草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型血管瘤由大量错杂交织的扩张毛细血管构成,多发于颜面部皮肤,呈鲜红或紫红色,与皮肤表面相平,周界清楚,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从小的斑点到数厘米。以手指压迫肿瘤,表面颜色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充满,肿瘤恢复原有大小和色泽,这种类型的大面积者称为葡萄酒样痣。
另一类型为草莓状血管瘤,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半球形柔软而分叶状肿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3-5周出现,生长速度快,压之不褪色。好发于头颈部,通常不在出生时出现,而是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生长迅速,甚至可达数厘米,大多在1岁以内长至最大限度,突出皮肤,高低不平,似草莓状,部份并发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
好发于头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或咽部粘膜、深达肌层,损害一般较大,自行发生,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部和面部,呈扁平状、半球形、结节形,不规则形,指头大至鸡蛋大,边界清楚或不清楚,质软而有弹性,触之似海绵样,多呈淡紫或紫蓝色,挤压后可缩小,去压后恢复,表面皮肤正常或与肿瘤粘连而萎缩,增大时可破溃或继发感染。海绵状血管瘤可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和紫癜,主要发生于婴儿,偶见于成人,是一种严重类型。
混合型血管
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其它类型血管瘤,两种或更多同时存在一起的良性血管瘤。
颜面血管瘤病又称 S t u r g e -We b e r 综合征,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不规则血管斑痣、双侧偏瘫、偏身萎缩、青光眼、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为特征。多为散发病例,部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
( 1 )皮肤改变:出生即可见红葡萄酒色平血管痣沿三叉神经Ⅰ支范围分布,也可波及第Ⅱ、Ⅲ支,严重者可蔓延至对侧面部、颈部和躯干,少数可见于口腔黏膜。血管痣边缘清楚,略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血管痣累及前额、上睑时可伴青光眼和神经系统并发症,仅累及三叉神经第Ⅱ或第Ⅲ支很少出现神经症状。
( 2 )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癫痫发作,可伴 T o d d麻痹,发生于1岁左右,抗癫痫药难于控制,随年龄增大常有智能减退,脑面血管瘤对侧可出现偏瘫及偏身萎缩。
( 3 )眼部症状:3 0 %的患者伴发青光眼和突眼,突眼是产前眼内压过高所致;枕叶受损可导致对侧同向性偏盲,还可见先天性异常如虹膜缺损和晶状体浑浊等。
1.患儿父母要仔细观察,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 ,主要是要检查给孩子穿的和包的衣物要柔软、清洁、舒适、刺激性小,否则,需要适当调整,以免加重病情。
2.患儿父母要注意检查新生儿是否热着了: 比如包被或穿着的衣服是否过多,抱的姿势是否过紧,这样会使新生儿体温上升,从而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容易促进红斑的发生与发展。
3.不要给患儿使用沐浴露、肥皂等带有刺激性的化学物品。洗澡的水温建议在37度左右,温度不要过高。室温在18--22度为宜,患处也不要来回清洗刺激,用温水清清冲洗即可。
4.一般来说,局限性、不发展、无融合的新生儿红斑无需全身用药,涂抹郁美净--新生儿霜即可。
5.如果红斑呈现出扩大趋势,或融合成为大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新生儿局部处理或全身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