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9 08:30 来源:网友分享
水泡型脚气常见于足跖及足缘部,呈群集或散在的小水疱,伴有瘙痒。脚气水疱位于表皮脚质层之下,由于足跖部脚质层较厚,水疱壁不易被穿破,周围皮肤无红晕,数天后吸收脱皮。损害可不断地向四周扩展蔓延,有时小水疱可融合成为大水疱。疱液澄清呈黄白色。水疱型脚气一年四季内均可发病,而以热天多见。有些脚气患者自觉剧痒,经久搔抓后皮肤粗糙、变厚,常可发展为鳞屑型手脚气。也有些脚气患者因搔抓后合并继发性细菌感染水疱则成为黄色脓疱,周围潮红,若水疱破溃后可形成糜烂,易发生全身症状。
水泡型脚气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皮肤病,真菌容易在这种比较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滋生。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泡,有的可融合成大泡,泡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水泡型脚气一年四季内均可发病,以热天多见。有些脚气患者自觉剧痒,经久搔抓后皮肤粗糙、变厚,常可发展为鳞屑型手脚气。
用药
1.要坚持用药,足癣是一种慢性感染,真菌寄生角质层中生长繁殖。需长期用药才能杀死它。治疗勿自动停药,通常应在自觉好了后,继续用药数周,最好是能作霉菌检查及培养,连续三星期都是阴性才算治愈。
2.不要乱用药。脚气用药最关键的是应分类型进行连贯正规的治疗。有人用肤轻松等皮质类固醇药膏来治疗足癣,结果越治越扩展。有人将阿司匹林片压碎撒在糜烂的足趾问,结果形成一个溃疡,长期疼痛不愈。有很多人在皮肤形成红痒斑块时外用皮炎平软膏是一个误区,皮炎平软膏中有大量的激素成分,而这正好是真菌的营养剂,所以在肯定是癣的情况下搽皮炎平,只会越搽越厉害。
3.用药要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破溃处不能用酊剂,皮肤变厚,裂口该用软膏。破烂出水时应该到医院,由医生按照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治疗。
4.足癣发生继发感染时,局部出现急性炎症。就不能按一般足癣治疗,应该先处理继发感染。如有红肿,局部可外用硼酸水或咬喃西林液冷温敷可消炎消肿,必要时还要全身投用抗生素,并按照医生嘱咐适当休息。
日常
1.穿通风、透气的棉质袜,每天更换清洗。
2.避免穿胶鞋或不透气之球鞋,最好要有两双鞋换穿,凉鞋是最好的选择。
3. 不与他人共穿鞋、拖鞋及袜子。
4. 脚底、趾间痒尽量不要用手抓,防传染于手指。
5. 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病人穿的鞋袜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日光曝晒或开水烫洗,最好用布块蘸10%福尔马林液塞入鞋中,装入塑料袋封存48小时,以达灭菌目的。
1.要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汗脚要治疗。勤换鞋袜,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以吸水通气。鞋子要通气良好。
2.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3.公用澡堂、游泳池要做到污水经常处理,用漂白粉或氯亚明消毒,要形成制度,以防相互传染脚气。
4.防鞋柜传染脚气。鞋柜也要经常通风、晾晒;如果鞋柜不能移动,应定期用消毒液擦洗或是放入干燥剂,祛除潮气。
5.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也对预防足癣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6. 在鞋内塞入一些用香料、茶叶、竹炭做成的除臭包,以消除病菌、异味。
7.平日应注意保持足部干燥,选择比较吸汗的线袜和透气性强的鞋子,每天必须坚持洗脚。
8.要对穿过的鞋袜进行消毒处理,以免细菌滋生。遇到炎热的夏天,最好不要穿着不透气的鞋子,比如运动鞋或者皮鞋。
日常生活中,可以吃一些清热除湿的食物,比如赤小豆,如果用赤小豆搭配鲤鱼作为膳食,对于脚气治疗很有益处。膳食治疗脚气效果虽好,但是作为食疗需长期坚持,有些人不痒了以为治好就停止食用及用药,导致残留的细菌大量繁殖重新产生复发。
(1)黄豆米皮糠
主治:脚气。
配方:黄豆100克,米皮糖160克。
用法:将黄豆与米皮糠用水炖熟吃。
(2)5红枣陈皮赤豆汤
主治:脚气肿痛。
配方:陈皮4克,赤豆70克,花生仁120克,红枣10枚。
用法:将陈皮、赤豆、花生仁、红枣用水煎煮熟食用。
按注:一方无陈皮,一方再加大蒜无陈皮,简单点直接涂足.净.膏
(3)5麦芽
主治:脚气。
配方:麦芽适量。
用法:将麦芽用水煎服。
(4)无花果叶:取无花果叶数片,加水煮10分钟左右,待水温合适时,泡洗患足10分钟,每日2次
(5)韭菜:鲜韭莱250克洗净,切成碎末放在盆内,冲入开水。等冷却到能下脚时,泡脚半小时,水量应没过脚面,可同时用脚揉搓。一个星期后再洗一次,效果很好。
(6)大蒜:生大蒜头两只,去皮放入半斤醋内泡3天,再用大蒜头擦患处,每日3次
温馨提示:
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足癣(俗名“香港脚”、脚气),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足癣的皮肤损害有一特点,即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此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