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6 15:12 来源:网友分享
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进食粗硬食物及油炸或有刺激的食物,以免易形成口腔血泡乃至诱发消化道出血。多食含维生素C、P的食物。有消化道出血时,更应注意饮食调节,要根据情况给予禁食,或进流食或冷流食,出血情况好转,方可逐步改为少渣半流、软饭、普食等。同时要禁酒。
1.发病较急,出血严重者需绝对卧床。缓解期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劳,避免外伤。
2.慢性紫癫者,则可根据体力情况,适当进行锻炼。
3.饮食宜软而细。如有消化道出血,应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宜凉不宜热。
4.脾虚可稍多进肉、蛋、禽等滋补品,但亦要注意不要过于温补。
5.有热可给蔬菜水果、绿豆汤、莲子粥,忌用发物如鱼、虾、蟹、腥味之食物。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 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无变化,血小板一般显著减少,严重者可低至10×109/L以下,甚至在外周血中很难找到血小板。
2.束臂实验阳性。
3.出血时间延长。
4.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者增多,常伴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其他辅助检查:
血小板凝集试验、核素标记血小板溶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小板因子Ⅲ释放试验等,其中以补体结合试验和血小板因子Ⅲ释放试验最为敏感,血块回缩抑制以新鲜血加有关药物,观察血块回缩的程度,若阳性,说明患者血清中存在药物相关的抗血小板抗体,可作为临床筛选试验。
病理病因
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药物:①植物碱类:奎宁、奎尼丁。②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链霉素、氯霉素、利福平、磺胺类。③镇静解痉药:巴比妥类、司眠脲、氯丙嗪、利舍平、可待因、哌替啶(杜冷丁)、甲丙氨酯(眠尔通)、苯妥英钠等。④解热镇痛药物: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安替匹林、异丙嗪(非那根)、水杨酸钠等。⑤磺胺衍生物: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等。⑥其他:硝酸甘油、螺内酯、铋剂、氯喹、甲基多巴、丙硫氧嘧啶、地高辛、杀虫药等。
国外一项调查研究报道最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为奎尼丁,其次为奎宁、利福平、司眠脲、氯喹、吲哚美辛、安替匹林等药物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也不在少数。
血小板遭到药物依赖性抗血小板抗体的免疫破坏,抗原抗体反应多在外周血小板细胞膜上发生,一般不影响巨核细胞。
部分药物可与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附着于血小板膜上,同时又激活补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复合物与血小板的结合并不牢固,很容易与血小板分离而附着在其他血小板上面,因此,少量的复合物即可引起大量血小板在血管内破坏。此型又可以称为“免疫复合物型”。
此外,还有部分药物可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引起结构的改变,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隐藏的新的序列位点暴露,或者是血小板表面蛋白与药物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血小板表面具有了新的抗原性,诱发抗体形成。
药物可与血浆中大分子蛋白质或者载体结合,形成抗原(药物-大分子蛋白质复合物),在此抗原的作用下产生抗体,此种抗体大多是IgG,也有是IgM,为特异性抗体,只能破坏有对应药物结合的血小板,而不破坏正常血小板。一项对15例奎宁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研究表明,其血清中存在着可结合到GPⅠb-Ⅸ的抗体,部分患者只存在一种针对GPⅠb或者GPⅨ的抗体,而部分患者则存在两种抗体。此外,奎宁和奎尼丁诱发的两种血小板抗体间并无交叉反应,表明药物诱发的抗体因药物结构的不同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一般有潜伏期,其长短常随药物性质的不同而异,潜伏期从数小时到数年,中位时间为14天。例如,奎宁和奎尼丁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可在服药后12h内发病,但是,潜伏期也可长达数月;头孢菌素只要数天;利福平数月;硝酸甘油约需5个月。
本病可导致严重的血小板减少,表现为皮肤淤点、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有时出血症状严重,有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临床症状随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而异,血小板破坏增多时,若骨髓巨核细胞代偿增生良好,血小板的破坏与代偿性增生相平衡,则血小板减少不明显,临床上可无出血症状。
国外统计247例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3例(9%)有明显的出血症状,其中2例死于严重出血;68例(28%)有可见的较为轻微的出血症状;96例(36%)仅有紫癜,出血症状不甚明显,余下60例(27%)无出血症状。
温馨提示:
一般病程4~6周,大多有自限性,预后良好。部分病例反复发作后转为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