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2 07:08 来源:网友分享
肾脏是身体排出水分的主要器官,当肾脏患病时,致使水分不能排出体外,潴贸在体内时,称为肾性浮肿。水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症状,轻者眼睑和面部水肿,重者全身水肿或并有胸水、腹水。水肿的程度可轻可重,轻者无可见的浮肿,仅有体重增加或在清晨眼睑稍许肿胀。重者可全身明显水肿,甚至有胸、腹腔积液,致体重增加数十公斤(重度浮肿)。最常见的应该是指凹性水肿,即用手指按下去你会看到出现凹陷。
肾性水肿原因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肾小球滤过下降,而肾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尚好,从而导致水钠潴溜,此时常伴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因此组织间隙中水份潴溜,此种情况多见于肾炎。另一种原因是,由于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蛋白过低所致。
因肾脏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水肿,称为肾性水肿。肾性水肿既是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又是诊断肾炎的重要线索,按其发生机制可分为肾炎水肿和肾病性水肿。
病因
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潴留。
②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液体容易由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
③血浆蛋白水平降低,特别是白蛋白水平降低,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容易移向组织间隙。
④有效血容量减少,导致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加重了水钠潴留。
(1)宣肺利水: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2)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3)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本法适用于脾阳虚弱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闷腹胀,纳少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滑沉缓。常用药物有:茯苓、白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可加猪苓、泽泻、党参、黄芪等。
(4)温肾利水:适用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惨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1、尿量变化
正常人每天排尿1000—2000毫升,平均1500毫升,无论是尿量变多还是变少,都可能是肾脏疾病的表现。特别是正常人夜尿很少,如果发现夜里要起来好几回,而睡前喝的水并不多,更要警惕肾脏病变。
2、尿性状改变
正常人的尿色是透明的浅黄色,如果喝水少或清晨第一次排尿,颜色稍深。如果尿色发红,或者尿中泡沫多,要注意去肾内科检查。
3、水肿
肾脏是人体代谢水的器官,肾不好,水就会蓄积。有的人早上起来发现眼皮浮肿,或者双脚、双腿浮肿,都要考虑肾脏的问题。
4、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因此有了这些表现,除了看消化科,还要注意排除肾脏病。
1、讲究卫生,有病早治,首先我们要注意讲究卫生,出现什么疾病一定要及时的治疗,皮肤的疮疖痒疹、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等,都有变成肾炎的可能,因此有病早治非常必要。保持下体清洁,勤换衣裤,可防止泌尿系感染;保持大便通畅,定时排便,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排除。
2、劳逸结合,起居有常,平时工作压力大,身体疲惫,这样就有可能增加患上肾病的风险,生活无规律、睡眠不充足、暴饮暴食、酒色过度、劳累过度,均可降低人体对外邪的抵抗力,增加患病的机会。所以,日常生活中,应劳逸结合,按时作息,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与气血调畅。
3、增强体质,我们平时也需要多加的锻炼身体,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身体素质,减少肾病的发生,是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锻炼身体的方式有多种,散步、长跑、跳舞、登山、划船、武术、气功、太极拳等,皆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感染细菌病毒后免疫反应性损害的发生。
4、精神乐观,平时的生活应该要保证乐观积极的心态,这样才可以减少肾脏疾病的发生,有肾炎病先天素质的人,应警惕肾炎的发生,但也不能悲观,而应该消除对疾病的恐慌心理,从父母亲人的病情发展中汲取教训,积极预防。除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外,肾阴不足者可常服六味地黄丸,卫气不足者可常服玉屏风散,以补肾培元、固护卫表,防止外邪袭击诱发肾炎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