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1 07:29 来源:网友分享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类以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乳腺慢性炎症,包括多个临床病种,其中一种较为为多见,病因不明,肉芽肿性炎症以乳腺小叶为中心,故叫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
1、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乳汁所引起的局部免疫现象及局部超敏反应。非细菌感染,与口服避孕药的应用有关。也可能为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炎症,毁坏导管上皮,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反应,并进一步破坏小叶结构有关。好发于生育年龄、已婚经产的妇女。
2、可能由于导管内的乳汁、分泌物及角化上皮逆向外逸于小叶间质内,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及超敏反应,导致肉芽组织的形成。
3、病变中可见微脓肿,上皮样巨噬细胞及异物肉芽肿形成,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局部感染、创伤及化学物质引起炎症,因炎性损伤导致导管上皮破坏,管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性炎症。
1、乳腺导管扩张症: ①好发于绝经期前后,多数患者有授乳困难史;②肿块位于乳晕周围,乳头溢液多见,为浆液性或脓性;③病变主要累及乳头、乳晕的大导管,不以小叶为中心;④早期仅见导管扩张,晚期导管周围可出现脂肪坏死周围炎性肉芽肿,以浆细胞浸润为主;⑤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大导管扩张。
2、乳腺感染性肉芽肿:如结核性乳腺炎,①多见于中青年,有结核病史;②乳腺组织中有典型结核结节,有干酪样坏死;③结节不以小叶为中心;④抗酸染色查见结核杆菌。
3、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①多数为绝经期后女性;②局限性乳腺肿块,有触痛,表面皮肤发硬呈红斑状;③病变位于乳房皮下脂肪组织内,乳腺实质一般不受累;④非坏死性肉芽肿和小血管炎为特点,一般不累及小叶及导管。
4、乳腺脂肪坏死:①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特别是体型肥胖者;②为外伤引起的无菌性炎症;③脂肪细胞变性坏死、崩解形成大小不一的空泡,周围围绕泡沫细胞、纤维母细胞、炎细胞、多核巨细胞等;④典型的非坏死性肉芽肿和血管炎少见。
5、结节病:①界限清楚的上皮样细胞结节,且血管壁内有淋巴细胞浸润;②无干酪样坏死,不见中性粒细胞浸润;③镜下缺乏血管炎和脂肪坏死;④肺及纵隔常见受累。6、Wenger肉芽肿和巨细胞动脉炎:①主要累及中、小动脉;②常见血管坏死和血栓形成;③病变不以小叶为中心。
(1)肿块型治疗:肿块型患者(132例)接受甲泼尼龙激素治疗,平均治疗1周后病变开始缩小,平均用药8.2周后肿块缩小至平均4 cm左右,行病灶切除术,多数采用乳晕切口。
(2)脓肿型治疗:脓肿型患者218例,86.2% 脓液细菌培养为阴性,细菌培养阳性结果中革兰氏阳性杆菌(含棒状杆菌)阳性率达到66.7%。该类型患者宜选择反复穿刺抽脓,避免切开排脓引起的伤口愈合不良及对乳房外观的破坏,然后脓液标本需行多次细菌培养及敏感抗生素检测,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序贯手术切除病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复发率较单纯肿块型高,而复发患者重复药物保守治疗或小范围手术治疗可治愈。
(3)难治型治疗:对于以上两种类型的病例,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为手术切除核心病灶创造条件。而对于最为棘手的难治型病例,需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病灶广泛且药物治疗效果差或不耐受的患者,也可等到病灶孤立后,通过对病灶分割精准切除而痊愈,避免全乳切除,手术的要点是将病灶逐个切除并刮除到与之相连的表面皮损;对于类固醇激素依赖或停药反弹,病变广泛不宜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类固醇激素序贯免疫抑制剂治疗1-2年,也可达到很好效果;而病灶广泛形成窦道,棒状杆菌阳性或考虑分支杆菌感染的患者,三联药物治疗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病灶呈巨大溃疡的患者,仍可单纯依靠长期药物治疗而治愈。
保持良好的哺乳习惯:研究表明,患有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病人,78%在哺乳期有哺乳障碍,即排乳不畅、乳汁淤积。因此哺乳期保持良好的哺乳习惯至关重要。提倡母乳喂养,哺乳时间不能少于6个月。哺乳时注意双侧乳房的均衡性,多喂奶,尽量排空乳汁,避免乳汁淤积。如果出现排乳不畅、乳汁淤积,应尽早行专业人工乳管疏通。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病从口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有重要意义。平时不食用人工喂食过激素或添加剂的食物,洗净食物表面的农药残余,尽量少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等,都有可能降低患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发病。
避免乳房外伤:外伤可能是导致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一个诱因。因此在哺乳、性爱中需时刻注意保护乳房,避免外伤的发生。除此之外,不正规的乳房保健也有可能诱发该病。一些病人患病前做过乳房的推拿按摩、火罐、刮痧等。乳房皮肤及腺体柔嫩,推拿手法必须轻柔,乳房部位是不建议做火罐和刮痧的。
温馨提示:
防止乳头损伤,有损伤时要及时治疗。
乳腺炎是指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产褥期的常见病,是引起产后发热的原因之一,最常见于哺乳妇女,尤其是初产妇。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而哺乳的开始最为常见。急性乳腺炎初产妇患病占50%,初产妇与经产妇之比为2.4∶1。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但以产后3~4周最为常见,故又称产褥期乳腺炎。根据病因的不同可以分为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乳晕旁瘘管、浆细胞性乳腺炎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