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7 06:43 来源:网友分享
1.非手术治疗
主要适用于早期,肢体功能障碍较轻,栓塞不完全的患者,或者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
由于急性动脉栓塞基础上可继发血栓形成,因此可以使用肝素、华法林等药物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加重病情。抗血小板治疗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解除血管痉挛治疗,积极处理原发病如房颤、心梗等。肌肾代谢综合征治疗,高血钾、酸中毒、肌红蛋白尿以及少尿、无尿,必须及时处理,否则会出现不可逆肾功能损坏。
2.手术治疗
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主要手段。肢体缺血坏死的时间一般在4~8小时,因而手术时间越早越好。否则截肢率随着动脉栓塞时间的延长而上升。
(1)手术取栓是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的重要方法,取栓应争取在6小时内进行,一般不超过12小时。应为首选。
(2)溶栓治疗目前,介入下动脉导管溶栓是溶栓治疗的主要手段,栓塞发生14d内,行导管溶栓是有效的。相对于手术治疗好处在于可以溶解细小动脉内血栓、逐渐开放侧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创伤小。
㈠心源性
许多报道说明周围动脉栓塞最常病因是心源性,1977年Fogarty报道338例动脉栓塞,栓塞来自心脏病者占94%其中77%伴有心房颤动。近年来,心脏源的性质和相应的发病率有变化,风湿性心脏病不像以前占绝对优势,相反动脉硬化和心肌梗塞起了更重要作用。动脉硬化性的冠状动脉心脏病,包括心肌梗塞、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室壁动脉瘤约占60%,风湿性心脏病占20%。风湿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二者都有左心内的血栓形成。在风湿性心脏病中,尤其是二尖瓣狭窄时,心房内血流滞缓加上内膜的风温病变,血液中纤维易附着心房壁形成血栓。冠状动脉心脏病,特别当心肌梗塞,左心室扩大,收缩乏力,血液不能排空时,更易发生血栓形成。
㈡血管源性
动脉瘤、动脉硬化时动脉硬化粥样物质形成的栓塞,近来报道有所增加。大的栓塞可来源于大的动脉粥样物质、血栓和胆因醇结晶的混合物,脱落到动脉循环。小的栓塞由于胆因醇结晶的释放或由于溃疡性动脉硬化斑点脱落引起。
㈢医源性
近年来,由于广泛开展心脏人工瓣膜转换和人造血管移植,安置心脏起搏器、动脉造影、血液透析的动静脉瘘、动脉内留置导管,大动脉反搏气囊导管应用,都可能引起动脉栓塞。
1.疼痛
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大多主诉患肢剧烈疼痛,疼痛部位主要取决于栓塞的部位,一般是急性动脉栓塞以远平面的患肢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随着继发性血栓的形成及延伸,疼痛平面可向近端发展。
2.麻木、运动障碍
由于神经组织对缺血相当敏感,因而在急性动脉栓塞早期,即出现患肢感觉及运动障碍。表现为患肢远端存在袜套形感觉丧失区,其近端有感觉减退区,再近端可有感觉过敏区,感觉减退区平面低于动脉栓塞平面。此外,患肢有肌力减退、麻痹及不同程度的手足下垂,当最终出现肌肉坏死而表现运动功能完全丧失时,提示患肢即将出现不可逆转的改变。
3.苍白、厥冷
可见苍白皮肤间散在的青紫斑块。肢体严重缺血,因此皮肤厥冷,肢端尤为明显。需要指出的是通常患肢皮色、皮温发生变化的平面要比栓塞部位低一掌宽至两个关节平面。
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栓塞及动脉痉挛,导致栓塞平面远侧的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是常见的血管外科急诊,如未及时处理,常导致坏疽或肢体残疾、全身中毒及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对于应用球囊导管取栓法治疗的病人,还可以引起下列的并发症:
①损伤了动脉内膜甚至穿破动脉,因此手术时动作应轻巧,不施过分牵引,随时调整囊内压力,不至于引起动脉破裂。
②可引起动脉继发血栓形成,尤其是在动脉硬化病例,当部分动脉内膜被摘出时,内膜远侧断面常被血流翻转而引起血管狭窄、阻塞或血栓形成。因而取栓时球囊不宜过大。用力不应过猛。
③由于取栓时,均由导管穿过栓子、血栓后才被牵引而摘出。因而不能用粗或相对粗的导管(与动脉管径比较)。否则不仅取不出栓子,反而其推向远侧动脉。一旦发生此种情况,必须用小号取栓管或加远侧切口取栓。
④操作时导管折断或球囊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