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不稳定性心绞痛 怎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2018-05-02 09:06 来源:网友分享

一、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什么

  不稳定型心绞痛继发于冠脉阻塞的急性加重,后者是由于粥样瘤表面的纤维斑块破裂,结果出现血小板粘附引起的。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疼痛更强,持续时间更长,较低的活动量就可诱发,休息时也可自发出现(卧位心绞痛),性质呈进行性(恶化型),这些改变可任意组合。大约30%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发作后3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猝死少见,胸痛时心电图的明显变化是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重要标志。

  1.临床症状

  胸痛或胸部不适的性质与典型的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疼痛更为剧烈,持续时间往往达30分钟,偶尔在睡眠中发作。卧床休息和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仅出现短暂或不完全性胸痛缓解。

  2.临床体征

  心尖部可闻及一过性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左心衰竭时可见心尖部抬举性搏动,缺血发作时或缺血发作后即刻可闻及收缩期二尖瓣反流性杂音。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

  多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有严重的阻塞性缺血性心脏病,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可引起进行性冠状动脉狭窄。

  2.血小板聚集

  冠状动脉狭窄和内膜损伤,出现血小板聚集,产生血管收缩物质血栓素A2,而正常内皮细胞产生的抗聚集物质如前列环素、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和内皮源弛缓因子等浓度则降低,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管腔狭窄加重乃至闭塞以及动力性冠状动脉阻力增加。

  3.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碎片的主要成分D-二聚物增加,形成冠状动脉腔内血栓,导致形成进行性冠状动脉狭窄。

  4.冠状动脉痉挛

  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和尸解研究均证实,冠状动脉痉挛是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机制。

  在大部分心绞痛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就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其病症发作较为突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城阙处理不稳定性心绞痛就是保障心绞痛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三、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检查

  1.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ST段压低或升高和(或)T波倒置,常呈短暂性,随心绞痛缓解而完全或部分消失。如果ST-T改变持续6小时以上,则提示非Q波性心肌梗死。ST-T亦可无改变。

  (2)动态心电图连续24小时以上的心电图监测,多数患者均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有85%~95%的动态心电图改变不伴有心绞痛等症状。对不稳定心绞痛预后的判断,动态心电图较常规心电图更为敏感。动态心电图不仅有助于检出心肌缺血的动态变化,也可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的评估和决策是否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重建术的参考指标。

  (3)运动心电图适用于症状已稳定或消失的患者,常用于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静息心电图正常,运动试验亦阴性者,5年存活率>95%;静息心电图正常,运动试验亦阴性但伴有胸痛者,其致命性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相对亦低;运动试验出现缺血型ST-T改变,心率—血压乘积降低并伴有胸痛症状者,则致命性心肌缺血发作和死亡的发生率高。

  2.超声心动图检查

  显示短暂性室壁运动异常。室壁运动异常呈持久性者,提示预后不良。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检查,可确定心肌缺血的部位。TI心肌显像示静息时心肌缺血区放射性稀疏或缺失,表示心肌处于血流低灌注状态。

四、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

  1、抗缺血治疗:心绞痛患者发病时疼痛剧烈,持续时间往往达30分钟,卧床休息和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仅出现短暂或不完全性胸痛缓解时应迅速作相关检查予以评估,并尽早开始抗缺血治疗。

  2、强化治疗:确认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应及早住院强化治疗,一般几小时内就应控制住患者的症状,如24~48小时仍无效,则需要更积极的治疗。强化治疗期间应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护及CK-MB或cTnT监测,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3、支持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各种确知足以诱致发作的因素,如过度的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等,必要时给予吸氧、镇静治疗。

  4、合并症治疗:感染、发热、甲亢、心动过速、心功能恶化、贫血等合并症常可加重心肌氧耗,不利于心绞痛治疗,治疗同时应积极治疗合并症。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心血管内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