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8 09:33 来源:网友分享
定义
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的表现,以膨胀性、搏动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而以肢体主干动脉、主动脉和颈动脉较为常见。
分类
根据动脉瘤出现部位不同,可分为周围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脏动脉瘤等
护理
注意患肢血液循环,床旁备有止血带,随时注意继发性出血的可能。定时测皮温和脉搏。
检查
局部检查时注意肿块部位,大小和形状,皮肤颜色和温度(与对侧相比,最好用皮肤温度测量器测量),有无扩张性搏动、震颤及杂音,压迫肿块端动脉时,上述体征是否有改变,有无肌肉萎缩、水肿、溃疡或坏死。如为创伤性动脉瘤,应注意创伤瘢痕部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明确有无动脉瘤、瘤的部位和大小,可以作为筛选和随访的主要方法。CTA可以确诊动脉瘤,能明确瘤体的大小、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动脉壁的钙化、瘤内血栓以及动脉瘤破裂后形成的血肿,为进一步手术提供较为精确的信息。
肿块
搏动性肿块是动脉瘤最常见的症状。肿块可呈圆形或梭形。
疼痛
一般仅感局部轻度胀痛,但当动脉瘤逐渐增大,压迫周围神经或压迫侵蚀骨质时,则可引起局部疼痛或呈放射性痛。如动脉瘤伴有感染时,疼痛加重。
循环障碍
动脉瘤腔内的附壁血栓,可使管腔狭窄,远段血流减少;动脉瘤内壁上血栓或粥样斑块脱落,引起动脉栓塞或继发血栓形成,出现远端组织的循环障碍。如脑组织缺血可有暂时性昏厥、耳鸣、视力障碍,甚至昏迷和偏瘫;内脏缺血可出现腹痛及便血;下肢缺血可有肢端麻木、发凉,肢体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等。
局部压迫症状
动脉瘤逐渐增大时,可压迫邻近组织和器官。如锁骨下动脉瘤可压迫臂丛神经产生上肢麻木,无力,感觉异常或轻瘫。颈总动脉根部动脉瘤可压迫颈交感神经节,出现Horner征。胸主动脉瘤可压迫食管、气管等引起吞咽困难、呼吸窘迫。腹主动脉瘤有时可压迫胆总管引起黄疸。
手术时间
手术应在侧支循环充分建立(一般在动脉瘤出现3~6个月)后进行。如有动脉移植的条件,手术时间可适当提前。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紧急或尽早施行手术
①动脉瘤破裂或迅速增大有破裂倾向者;
②瘤体远端的肢体或脑组织出现严重的缺血而影响肢体的存活或因脑部损害危及生命时;
③动脉瘤感染;
④严重压迫邻组织器官时;
⑤有夹层动脉瘤形成时。
手术方式
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术是最理想的手术方法。较小动脉的动脉瘤可仅行动脉瘤切除术,术后一般不致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较大动脉的假性动脉瘤,可经瘤腔缝闭与动脉相通的瘤口。对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高龄、高危腹主动脉瘤患者,可采用腔内旁路术,以人造血管、内支撑复合体将腹主动脉瘤从腔内与血流隔绝。
注意
动脉断端需双重结扎后再缝扎1次,止血须彻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术后感染,以免导致继发性大出血。
动脉瘤再破裂
是血管内栓塞术的严重并发症,因血压急剧波动、术中机械刺激、术后抗凝治疗凝血机制改变引起的。瘤体的破裂与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病人可突然出现精神紧张、痛苦表情、躁动、剧烈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小便失禁。
脑血管痉挛
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若病人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血压下降、短暂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可能是脑血管痉挛所致。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扩容、解痉治疗。
穿刺部位血肿
血肿易发生在术后6h内,原因是动脉血管弹性差、术中肝素过量或凝血机制障碍,术后穿刺侧肢体活动频繁、局部压迫力度不同等。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瘀紫。病人手术毕安全回病房后,一定嘱病人平卧24h,伤口沙袋压迫6h,同时穿刺部位侧下肢禁屈曲、制动。随时观察穿刺点局部渗血、血肿情况。
脑梗塞形成
术后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引起脑梗死是手术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因脑动脉闭塞、脑组织缺血而死亡。术后应早期严密观察语言、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变化,经常与患者交流,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温馨提示:
保证患者充分休息,避免劳累及情绪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