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9 09:58 来源:网友分享
(1)起病突然,
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
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
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
(4)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1、康复应尽早进行
急性脑梗塞患者,只要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血压值平稳,病情不再发展, 48小时后即可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康复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进行。
2、调动患者积极性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康复实质是“学习、锻炼、再锻炼、再学习”,要求患者理解并积极投入。在急性期,康复运动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
3、康复应与治疗并进
急性脑梗塞的特点是 “障碍与疾病共存”, 采取个体化的方案,循序渐进。除运动康复外,尚应注意言语、认知、心理、职业与社会等的康复。已证实一些药物,如溴隐亭等对肢体运动和言语功能的恢复作用明显,巴氯芬对抑制痉挛状态有效,由小剂量开始,可选择应用。可乐定、哌唑嗪、苯妥英钠、安定、苯巴比妥、氟哌啶醇对急性期的运动产生不利影响,故应少用或不用。
4、强调康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严密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有无抑郁、焦虑,它们会严重地影响康复进行和功效。要重视社区及家庭康复的重要性。
1、一般治疗应卧床休息、头部放平,必要时给吸氧。
除血压特高外一般不降压。勤翻身,注意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预防褥疮。
2、低分子右旋糖酐 每日500毫升静滴,连用两周。
3、血管扩张剂
间断吸入混合气体(6—7%的二氧化碳,50—95%氧),5%碳酸氢钠250毫升静点,每日1—2次,罂粟硷100毫克加入250毫升葡萄糖液内缓慢静点,每日一次共两周。血管扩张剂仅用于发病初1—2天或病后3周以后,否则可出现脑内盗血综合征,反而会加重脑组织缺氧损害。
4、抗凝治疗 治疗方法如下:
肝素12500单位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10%的葡萄糖液1000毫升中缓慢静脉点滴(以每分钟20滴的速度维持24—48小时。除肝素外也可用水蛭素抗凝,主要是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阻碍血液凝固,20mg水蛭素可阻止400g血液凝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因血液流变性异常而出现的浓、黏、聚状态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第一天可同时口服抗凝药物,如新双香豆素300毫克、双香豆素100—200毫克、新抗凝4—8毫克)。
5、活血化瘀,
芳香开窍降脂抗凝双效类长效中成药物的防治,能够有效改善体症,防止复发进展。
6、手术治疗
颈动脉阻塞者可作血栓摘除术。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颅内动脉系统阻塞者,可于病侧进行颞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吻合术。
很多患者发生脑缺血卒中后要吃3种以上的药物,看起来似乎吃了太多药,但事实上每种药物都有不同的效用。
第一种药物是防治血栓形成
也就是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波立维,抗凝药有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
第二种药物是控制高血压,
防治高血压对血管造成的损伤,同时要保护脑组织正常血供;降压药物有很多,遵医嘱应用。依那普利、卡托普利、赖诺普利、缬沙坦、非洛地平、地尔硫卓、氢氯噻嗪等都是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些人需要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才能获得满意的降压效果,ACEI类和ARB类组合(如依那普利和缬沙坦等)是较常用的。
第三种药物降低血脂水平,
尤其是血液里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因为后者与动脉硬化斑块狭窄关系密切,该药可以保护血管,免受损伤,降低血管斑块形成的可能性。常用药物有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丁、罗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