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证的中药治疗方法 为什么会得淋证

2018-05-26 09:04 来源:网友分享

一、淋证的中医辩证治疗

  辨证要点

  临床辨证首先应辨别六淋之类别。其次,须辨证候之虚实,虚实夹杂者,须分清标本虚实之主次,证情之缓急,最后须辨明各淋证的转化与兼夹。

  治疗原则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为淋证的基本治则。实证以膀胱湿热为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灼血络为主者,治以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为主者,治以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以利气疏导。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以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同时正确掌握标本缓急,在淋证治疗中尤为重要。对虚实夹杂者,又当通补兼施,审其主次缓急,兼顾治疗。

  证治分类

  1.热淋

  症状: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

  常用药:瞿麦、扁蓄、车前子、滑石、萆薢、大黄、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

  2.石淋

  症状: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见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而弱;或腰腹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带数。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方药:石苇散加减。

  常用药:瞿麦、扁蓄、通草、滑石、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石苇、穿山甲、虎杖、王不留行、牛膝、青皮、乌药、沉香。

  3.血淋

  症状: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加减。

  常用药:小蓟、生地黄、白茅根、旱莲草、生草梢、山栀、滑石、当归、蒲黄、土大黄、三七、马鞭草。

二、淋证的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

  1.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症状,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但还需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以确定不同的淋证类型。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而诱发。

  病证鉴别

  1.六种淋证

  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此外各种淋证又有不同的特殊表现。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症状,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血淋为溺血而痛。膏淋症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

  2.淋证与癃闭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为癃闭。

  3.血淋与尿血

  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4.膏淋与尿浊

  膏淋与尿浊在小便浑浊症状上相似,但后者在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可资鉴别。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所言:“大凡痛者则为淋,不痛为浊。”

三、淋证的病因是什么

  病因

  1. 外感湿热

  因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从下侵入机体,上犯膀胱,或由小肠邪热、心经火热、下肢丹毒等它脏外感之热邪传入膀胱,发为淋证。

  2. 饮食不节

  多食辛热肥甘,或嗜酒太过,脾胃运化失常,积湿生热。下注膀胱,发为淋证。

  3. 情志失调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膀胱气滞,或气郁化火,气火郁于膀胱,导致淋证。

  4. 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

  禀赋不足,肾与膀胱先天畸形,或久病缠身,劳伤过度,房事不节,多产多育,或久淋不愈,耗伤正气,或妊娠、产后脾肾气虚,膀胱容易感受外邪,而致本病。

  病机

  淋证的病位在膀胱与肾,与肝脾相关。

  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之邪。

  病理性质有实、有虚,且每见虚实夹杂之证。病理演变:初起多属实证。淋久湿热伤正,每致脾肾两虚,由实转虚。如邪气未尽,正气渐伤,或虚体受邪,则成虚实夹杂之证。

四、淋证的历史

  1. 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本病为“淋”、“淋閟”。[1]

  2. 《金匮要略》称其为“淋秘”,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并对本病的症状作了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3. 汉代华佗《中藏经》根据淋证临床表现不同,提出了淋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

  4. 《诸病源候论》将淋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5.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将淋证归纳为石、气、膏、劳、热五淋;

  6. 宋代《济生方》又分为气、石、血、膏、劳淋五种。明清时期,其辨证沦治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7. 《景岳全书》提出:淋证初起,虽多因于热,但由于治疗及病情变化各异,又可转为寒、热、虚等不同证型,从而倡导“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的原则。[2]

  8. 清·尤在泾在《金匮翼·诸淋》中说:“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砂如石也。”说明各种淋证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同时他提出“开郁行气,破血滋阴”治疗石淋的原则。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肝肾科内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