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9 08:19 来源:网友分享
心脏骤停是指患者在心脏相对正常或无严重的全身性及致命性疾病的情况下,心脏搏动的突然停止。心脏一旦停搏,血液循环就会停止,生命器官内储存的氧会在4—6分钟内耗竭。此时,若不及时救治,就会造成脑及全身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性损害而导致死亡。
导致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
任何一种疾病或意外均可导致心脏骤停,但一班将其分为两类:
1.心源性心搏骤停
由心脏本身病变所引发的循环、呼吸的停止称心源性心搏骤停,常见病因包括:冠状动脉病变,心肌病、急、慢性心力衰竭、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变、心脏电生理紊乱、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破裂、心包境塞等。
2.非心源性心博骤停
由心脏以外的疾病历引发的循环、呼吸的停止称非心源性心搏骤停,常见病因包括;呼吸衰竭、急性呼吸道阻塞及大面积肺梗死、严重颅脑创伤、颅内出血和大面积脑梗死等所致的颅内压增高所引发的脑疝;血容量快速大量的丢失:严重的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发生紊乱;药物中毒或过敏反应;电击、雷击或溺水;麻醉和手术意外等。
对心脏骤停的诊断必须迅速和准确,最好能在30秒钟内明确诊断,凭以下征象即可确诊:
1.原来清醒的病人神志突然丧失,呼之不应
2.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
其中1、2条标准最为重要,凭此即可确诊心脏骡停的发生。切忌对杯疑心脏骤停的病人进行反复的血压测量和心音听诊,或等待ECG描记而延误抢救时机。瞳孔散大旦是心脏骤停的重要指征,但反应滞后旦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临床上不应等待瞳孔发生变化时才确诊心脏骡停。
在全麻和肌松条件下,神志消失和呼吸停止酿F心脏骤停的指征,此时主要凭大动脉搏动消失,病人伤口渗血停止来诊断心脏骡停。婴儿或幼儿的大动脉搏动检查也可用颈总动脉,但容易压迫呼吸道,故最好检查肪动脉、股动脉、腹主动脉或心前区搏动。
心脏骤停后,体内各重要器官对缺血的耐受性不一。脑的耐缺血能力最低,尤其以海马、丘脑、皮质为全脑缺血时易损去,其中神经元的缺血敏感性最高。一般认为在正常体温时,脑循环中断4-6分钟,脑组织储备的糖原和ATP就将耗尽,能量代谢完全停止。此时脑细胞膜离子通道失活,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失常,导致细胞内水肿及酸中毒;脑血管内皮受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与水外渗,脑细胞外液增加,出现混合性脑水肿。随之升高的颅内压又可造成颅内静脉受压,脑脊液回流障碍,进一步加重脑水肿,甚至形成脑疝而压迫生命中枢。
心脏骤停后约30分钟,心肌、肾小管细胞亦可产生无法逆转的病理学改变。严重缺氧和酸中毒使心肌收缩力过度抑制,心肌呈迟缓状态,外周血管张力降低,心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减弱。此外,由于心室颤动的阈值减低,最终因顽固性心室颤动而使心肌纤维停止收缩。肾脏则可发生肾小管坏死,造成急性肾衰竭。
肺组织的耐缺氧能力相对较高,是由于氧可从肺泡弥散至肺循环血液中,使其代谢得到暂时维持。
心脏骤停后病理生理改变和不同器官损伤进程表明,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并不意味着机体已经死亡。此时机体组织代谢并未立即停止,细胞仍在有限的时间内维持着微弱的生命活动。如能争分夺秒地予以有效抢救,仍有存活的可能。若未能及时处理,随着组织器官内氧及ATP耗竭,细胞内环境稳定性破坏,蛋白质和细胞膜变性,线粒体和细胞核破裂,溶酶体酶大量释放,终至细胞死亡。
1.初期与二期复苏
(1)恢复有效血液循环①立即胸外心脏按压。要点是:病人仰卧,背置地面或垫硬板,术者双掌重叠,双肘直,用肩部力量以掌根垂直按压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使胸骨下段下陷至少5cm,频率100次/分以上。②心电监测,若是心室颤动,即行直流电非同步除颤。③肾上腺素:首先静注,如来不及建立静脉通道则可心内注射或气管注入。④如一时难以电除颤,或电除颤一次不复律,可选用药物除颤与电除颤同时交替使用,能提高复苏成功率。⑤如心电监测时心室静止,可加用异丙肾上腺素静注,3分钟后可重复。⑥如心室静止用药无效,尽快行胸外心脏起搏,或经静脉心内临时起搏。⑦复苏20分钟仍无效,可开胸心脏按压,并继续用药,直到无望。
(2)呼吸停止时立即疏通气道及人工呼吸①将病人头后仰,抬高下颏,清除口腔异物。②紧接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要捏住病人鼻孔,如病人牙关紧闭,可口对鼻吹气,使病人胸部隆起为有效,每分钟吹气12~16次,每次通气要1s以上,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率30:2。③吸氧。④15分钟仍不恢复自主呼吸,应尽快气管插管使用机械通气,而不提倡用呼吸兴奋剂,以免增加大脑氧耗或引起抽搐惊厥。
(3)纠正酸中毒如果心脏骤停患者发生在院外现场,应先就地进行徒手复苏操作,并尽快设法边急救边护送至附近医疗单位作二期复苏。
2.复苏后期处理
(1)维持血液循环心脏复苏后常有低血压或休克,应适当补充血容量并用血管活性药,维护血压在正常水平。
(2)维持有效通气功能继续吸氧。如自主呼吸尚未恢复,可继续用人工呼吸机;如自主呼吸恢复但不健全稳定,可酌用呼吸兴奋剂;还要积极防治呼吸系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