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9 09:35 来源:网友投稿 作者: 康秋烟
我曾经做了七年的儿科医生。但是儿科风险太大太累了。近年来,压力也越来越大,以前家家户户就一个孩子当宝贝宠爱,孩子稍微有点不舒服就看医生,我们经常诊断后发现没问题,但是家长感觉有问题,经常发生矛盾。以前一件事我至今想来还有些后怕。当时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得了手足口病,病情发展很快,儿科主任亲自上阵抢救。遗憾的是,三四天后,孩子还是去世了。家长认为管床医生有责任,导致孩子死亡,就拉着亲友堵在休息室门口囔囔者要打死我们,不过我们运气还好保安把他们轰走了。
流感战争中,儿科是第一个“告急”的科室。
在上海基本每一家儿科医院都要平均排队四个小时以上,儿科医生的看诊数量也是普通门诊工作量的三倍,不少医生都是带病坚持的。就这样还是有大量的家长抱怨”看病怎么这么难?“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呢?有一个原因是儿科医生太少了,而且还会越来越少。究其原因在于医闹。
根据《中国医生执业状况白皮书》截至2018年1月9日,有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其中经历过语言暴力的占51%,我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都要发生27起暴力伤医事件。在儿科,这种现象尤甚。
在儿科,就算是最平常不过的打针,也会遭受到医疗暴力。一针不见血的护士就有可能挨打挨骂,那些对病儿直接负责的儿科医生是家长的主要谴责对像。
这些家长们通常拿
“我就这一个孩子!”
“孩子生病我们当然着急!”
“我儿子有个万一好歹你也别想好过!”
“这都治不好,你配当医生吗?”
这类的话语当借口,对医生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那些不该医生承担的风险,他们正在被迫承担,某种意义上说,医生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危职业”。
流感爆发时,中国的大部分医院的儿科都陷入瘫痪,不是因为病儿太多,而是因为医生严重不足。所以有的患者要排三四个小时的队,于是患儿家长在医院门口抱怨“看个病怎么这么难!”的同时从来没有在意过自己曾经做过什么。
和许多别的科系不同,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因为孩子和大人不同,很多时候无法准确的描述自己的病情,认真和耐心并不能解决问题,而很多时候家长除了催促和添乱外,还会印象到孩子本身的心情,本身就紧张的孩童会因为家长的表现而对医生产生抵触感导致诊断进行的更加缓慢。这更有甚者在家偷偷给孩子乱吃药,导致病情恶化,诊断时却对医生隐瞒不会配合。这些不信任是医闹的罪魁祸首,请不要因为一个医生的作为而给所有医生下定论,生死有命,医生只能尽自己的努力给患者更多的帮助,而不是在尽力后拖着残破的身躯接受指责。亲人的逝去并不是医闹的借口,还请对家属对我们这一医生多一点宽容和理智,多一些信任和谅解,为了你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