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溶栓肌力有什么要求呢 脑梗死有什么注意事项

2018-06-11 08:33 来源:网友分享

一、脑梗死的病因分析

  脑梗死的病因主要是局灶性血液供应障碍,血管壁、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均可造成脑供血动脉缺血。病变和功能障碍的程度取决于血供不足的发生快慢与时间长短、受损区域的大小与功能,以及个体血管结构型式和侧支循环的有效性等因素。

  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供应脑部的大动脉和中等动脉,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组成部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改变是动脉内膜深层的脂肪变性和胆固醇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及各种继发病变,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管腔狭室需达80%~90%方才影响脑血流量。硬化斑块本身并不引起症状,如病变逐步发展,则内膜分裂、内膜下出血(动脉本身的营养血管破裂所致)和形成内膜溃疡,内膜溃疡处易于发生血栓形成,使管腔进一步变窄或闭塞,硬化斑块内容物或血栓的碎屑可脱入血流形成栓子。硬化动脉可因管壁弱化,形成梭形动脉瘤。动脉瘤内可形成血栓而闭塞血管,或因梭形扩大压迫周围神经组织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如动脉瘤破裂,则引起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体病理检查时,可见硬化血管呈乳白色或黄色,粗细不匀,管壁变硬,血管伸长或弯曲,有的部分呈梭形扩张,血管内膜下可看到黄色的粥样硬化斑块。脑部表现可有脑回变窄,脑沟深宽,脑膜增厚而不透明。脑回表面可有颗粒状或虫咬样萎缩区。脑重量减轻。切面上可见脑室扩大,灰质变薄,白质内可见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并有灶性硬化小区。

  发生脑梗死处的脑组织软化、坏死,并可发生脑水肿和毛细血管周围点状渗血。后期病变组织萎缩,坏死组织由格子细胞所清除,留下有空腔的瘢痕组织,空腔内可充满浆液。

二、脑梗死溶栓肌力的治疗要求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脑梗死是脑卒中的最常见原因,其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早期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我国实际溶栓率并不高,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此,需普及其理念并强化管理和实施。

  (一)溶栓治疗的历史与现状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因此,使供血障碍的血管再通而恢复缺血脑组织的供血是治疗脑梗死的基础,1981年首次提出了“缺血性半暗带”概念。此后,许多研究表明,脑动脉闭塞后若在一定时间内使血管再通,血流恢复,则可使梗死面积减小,神经功能得以恢复。若超过一定时间则不能恢复。此研究为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奠定了基础。

  (二)溶栓前的处理

  院前脑卒中处理 应加强公众教育,普及脑卒中识别及应急知识。建议患者在发现疑似脑卒中表现时,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并尽快送达医院。2013年美国指南建议院前医疗服务提供者应当使用院前脑卒中识别工具,如洛杉矶或辛辛那提院前卒中量表进行脑卒中筛查,院前通知急救中心以便提前做好相关准备、缩短治疗时间。

  急诊室处理 接诊后,应迅速采集病史(包括症状开始时间、近期患病史、既往史、近期用药史)及体检,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同时下达血分析、血糖、血生化、血凝、心电图、头颅CT平扫等医嘱,建立以医疗、检验、影像等多学科高效协作,缩短获取报告时间及治疗时间。

  诊断及鉴别诊断 对于中老年患者,有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急性起病,有偏瘫、失语、头晕、黑矇等表现,在头颅CT排除出血后,脑梗死的诊断并不难做出。但临床上表现为脑卒中样发作的疾病并不少见,误诊病例亦不在少数。因此,应与癔症、低血糖、痫性发作、偏头痛等相鉴别。应结合其病史、定位体征及疾病特点等全面考虑。

三、脑梗死有什么临床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为一组突然发生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候群,临床表现与不同供血区域的功能有关。

  (一)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候群依照血管供应的神经解剖结构的功能,我们可以将脑血管病分为以下数种血管综合征。

  1.大脑前动脉综合征:大脑前动脉供应大脑皮质的内侧面,包括支配对侧小腿的运动和感觉皮质、膀胱抑制或排尿中枢。出现对侧小腿的瘫痪和感觉缺失,因反射性排尿抑制的损害引起急迫性排尿。此综合征临床不常见,可能是因为大脑血流主要流向大脑中动脉。

  2.大脑中动脉综合征: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大脑中动脉病变最多见。大脑中动脉供应绝大部分的大脑皮质(外侧面)和深部皮质下结构。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分上侧分支,供应支配对侧面部、手和手臂的运动感觉皮质和优势半球的语言表达区皮质下侧分支则供应视放射、视皮质(黄斑视力)和部分感觉皮质,及优势半球的语言感受区。发自近大脑中动脉主干的豆状核纹状体动脉(豆纹动脉)则供应基底节、内囊膝部和后肢的下降运动传导束(对侧面部、手、手臂和下肢)。

  大脑中动脉上侧皮质支损害时,出现对侧面部、手和手臂的偏瘫及相应的偏身的感觉缺失,但是不伴有同向偏盲。如损害优势半球,可以出现失语。单独大脑中动脉下侧皮质支病变少见,导致对侧同向偏盲,对侧肢体的图形、实体和空间感觉的障碍,可有疾病否认、肢体失认、穿着失用、结构失用等显著的皮质感觉的损害特征。如损害优势半球,可以出现失语;如损害非优势半球,临床表现可出现急性精神混乱状态。

  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即分出皮质上下侧支和(或)大脑中动脉的病变,临床症状重,合并上、下侧皮质支综合征的表现,往往面部、上肢重于下肢,优势半球损害则完全性失语。

  大脑中动脉主干(发出豆状核纹状体动脉前)损害,临床表现出整个供血区的障碍,对侧偏身的瘫痪和感觉缺失,因内囊受损,上、下肢损害程度无明显差异。

  3.颈内动脉综合征:颈内动脉来源于颈总动脉,其分支除前面讨论的大脑前、中动脉外,尚发出眼动脉供应视网膜。颈内动脉病变程度依侧支循环的情况而定,侧支循环多数是缓慢进展的动脉阻塞而代偿的结果。有作者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约1/5颅内或颅外颈内动脉阻塞。近15%病例,颈内动脉的进行性动脉粥样硬化阻塞前

  4.大脑后动脉综合征:一对大脑后动脉发自基底动脉的尖端,供应枕叶皮质、颞叶内侧面、丘脑和中脑头端。通常由于栓塞发生在基底动脉的尖端,可以阻塞一侧或双侧后动脉,栓子可崩解而不出现症状,或部分的大脑后动脉梗阻。

四、脑梗死的基本注意事项

  脑梗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性因素和不可控性因素。后者主要包括年龄和性别。可控性因素较多,前十位为:高血压史、缺乏体育锻炼、腰臀比、吸烟、饮食不合理、心脏病变、抑郁和心理压力、糖尿病、酗酒。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占本病的15%~20%。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用,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占脑梗死的20%~30%。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如起病48~72h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应当把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其他合并症的处理摆在首要的位置。另外大多数患者患者亲友及部分医务人员期望的是有更好的药物使患者早日康复,而忽视了其他治疗方面,如患者的饮食。由于部分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吞咽困难,若不给予合理的营养能量代谢会很快出现问题,这时即使治疗用药再好也难以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脑梗死

挂号科室:神经内科

温馨提示:
加强对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防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 60%,因而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本文以脑血栓形成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中老年人群 常见症状:步态不稳、大小便失禁、定位体征、动脉粥样硬化、动眼神经麻痹、豆纹动脉闭塞、恶心、复视[详细] 是否医保: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心血管内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