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7 09:21 来源:网友分享
胆管结石患者可以吃黄芪。肝功能受到损害,胆道的梗阻就会使胆汁分泌或者排泄异常,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肝内胆管结石。
1、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要少吃多餐,饮食要营养丰富,少油腻,口味适当,容易消化。
2、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低脂肪,对于新鲜的鱼类和瘦肉、蔬菜水果等可以多吃。这样便于维生素的补充。另外主食为大米的话不仅可以增加营养还能起到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3、适当食用利胆的食物可以增加胆汁的分泌量,也有利于肝细胞再生,便于小结石和泥沙样的结石引流排泄,还能减少新结石的形成。
4、限制胆固醇的摄取量。绝对不能吃内脏、蛋黄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不能吃易产生气体的食物,不能食用加工食品和高糖分的食物。
5、牛奶只限于饮用脱脂奶。烹调。口味尽量清淡,调味料应有所节制。不能吃辣椒、咖喱、芥菜等具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忌酒及咖啡、浓茶。
6、对于刺激的食物要少吃或者不吃,如酒这类东西最好远离,因为这些会促进胃液分泌的食品,胃液会刺激胆囊收缩,增加结石的发生。
7、早中晚三餐的食用时间每天要在差不多的时间,不能有的时候吃的早,有的时候吃的晚,甚至有的时候不吃。当胆汁排泄不规则的时候,胆囊中的胆汁很容易凝固成肝内胆管结石。
偏方药材
1
金钱草120 g、茵陈30g、虎杖30g、内金15g、海金沙20g(包煎);枳壳20g、黄芩20g、车前子30g(包煎);生甘草10g、公英30g、茅根15g、丹参30g、滑石30g(包煎)。
2
如果便秘的话还可加生大黄6-10克,药煎好后泡服;
3
如果腰背隐痛或刺痛加元胡15克,五灵脂15克;
4
如果气虚乏力加太子参20克,黄芪20克。
服用方法
1
每天一剂,水煎服,每日饮3-5次或频服,以多饮水(药)为主。
2
一个月为一疗程。1-3个疗程后再做B超检查,随时观察结石的大小情况。
以上偏方的药材大多数以中药为主,使用中药的好处是不仅能彻底根治肝胆管结石,而且不会对患者身体产生任何刺激,患者在确诊是肝胆管结石之后应及时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以免错过治疗的最好时期,希望上述所说偏方能对缓解患者的病痛产生明显的作用。
1、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与饮食结构有关
进食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饮食,β-葡萄糖醛酸酶抑制物葡萄糖二酸1-4内酯的含量减少,有利于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游离胆红素且不溶于水,容易发生沉淀,是形成结石的基础。另外经长久的研究证实胆石间质是以糖蛋白为主的黏液物质,是黏合胆石各种成分形成胆石的框架和基础。
2、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与胆汁淤滞、胆汁动力学的改变有关
研究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尤其是多发结石的形成与胆管狭窄、胆道梗阻相关,而胆管狭窄多与免疫和胆管发育异常关联。当胆管狭窄、胆道梗阻时,就会发生胆汁动力学改变,造成淤滞的胆汁、细菌感染、游离胆红素沉淀,加之黏液脓性物的参与就形成褐黄色胆泥,进一步加重胆道梗阻促使胆石的形成。
3、肝胆管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感染有关
胆道感染,特别是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可产生细菌源β-葡萄糖醛酸酶,使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游离胆红素。在胆道感染时胆管炎性黏液物质增加,凝聚作用增强,加以有钙离子等参与则形成以胆红素钙为主的胆管结石。
另外,肝胆管结石中的细菌含量也较胆固醇结石为多,并且肝胆管结石伴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在临床上的比例较高,都从不同侧面说明胆道细菌感染与肝胆管结石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本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容易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通常情况下,当疾病发生并发症的时候,就是代表疾病已经发展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了,如果在这个阶段的治疗效果不好的话,是会导致患者的死亡的。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慢性期并发症包括全身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慢性胆管炎和胆源性肝脓肿,多发性肝胆管狭窄,肝叶纤维化萎缩,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功能失代偿,以及与长期胆道感染和胆汁滞留有关的迟发性肝胆管癌。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慢性期并发症既增加了手术的困难,也影响手术效果。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急性期并发症主要是胆道感染,包括重症肝胆管炎、胆源性肝脓肿及伴随的感染性并发症。感染的诱因与结石的梗阻和胆道的炎性狭狭窄有关。急性期并发症不仅死亡率高,而且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患肝内胆管结石的人应戒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或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因为饮食不当往往是导致患者发病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