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8 07:43 来源:网友分享
脑疝形成压迫正常脑组织,严重威胁生命,赶紧降颅压,开颅或引流减颅压。
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加强护理维持生命功能。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减少复发。
1.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变化和意识改变。
2.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吸入物。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禁食24~48小时,必要时应排空胃内容物。
3.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500ml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吐,维持中心静脉压在5~12mmHg水平。注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补钠、补钾、糖类、补充热量,必要时给脂肪乳剂注射液(脂肪乳)、人血白蛋白、氨基酸或能量合剂等。
4.调整血糖,血糖过高或过低者,应及时纠正,维持血糖水平在6~9mmol/L之间。
5.明显头痛、过度烦躁不安者,可酌情适当给予镇静止痛剂;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6.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48小时达到高峰,维持3~5天后逐渐消退,可持续2~3周或更长。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
7.一般来说,病情危重致颅内压过高出现脑疝,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8.康复治疗,脑出血后,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早期分阶段综合康复治疗对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益。
1.当有血压升高,高血压性脑病或有出血倾向时,均应及时积极治疗,以免导致脑出血。
2.了解有关脑出血后遗症的药物的用法、作用和副作用。
3.脑出血后遗症的病人和家属应掌握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
4.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戒烟戒酒。
5.重视脑出血后遗症的先兆征象,当发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思睡、性格异常时,要采取治疗措施,避免脑出血后遗症的发生。
6.日常饮食要清淡、低盐、低脂,少吃油腻和动物脂肪,以免造成血脂过高,促使动脉硬化。
7.避免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超负荷工作可诱发脑出血。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脑膜动静脉畸形、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血管炎、瘤卒中等。
此外,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
用力过猛、气候变化、不良嗜好(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血压波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1.年龄越大,预后越差,60岁以下的病死率较低,约占30%左右,70岁以上的病死率可高达70%以上。
2.高血压病史越长,血压越高,预后越差。血压在200/120毫米汞柱以上者,死亡率为30.07%。
3.昏迷越深,时间越长,预后越差。深昏迷者94%死亡。病后无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逐渐好转者,预后较好。嗜睡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4.病情进展越快,高颅压症状出现越早,表现越重,预后越差。
5.出血量较大者,预后较差。有血肿形成,中线结构移位明显者,预后较差。腰穿脑脊液无色透明者,预后较好。
6.伴有癫痫发作者,预后较差。因可加重脑水肿或脑出血。
7.伴有内脏功能紊乱者,预后较差。常见者为消化道出血,死亡率达80%。
8.合并有代谢障碍者,如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者,预后较差。
9.反复发作者,预后较差。
10.脱水、降压等治疗效果越差,预后越差。
日常生活中,引发脑出血的因素:
1.冬秋季比夏季好发,这是因为冬天天气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而夏季天气转热、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的缘故。但是夏季中暑,出汗增多也会促发脑出血。
2.情绪激动会使血压突然升高,引起脑出血。
3.过度疲劳和用力过猛引起血压升高,成为脑出血后遗症的诱因。
4.过饱进餐和进食过分油腻的食物能使血液中的脂质增多,血液循环加快,血压突然上升,因而可导致脑出血。
脑出血后引起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破坏,虽经治疗仍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此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出血量:出血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②出血的部位:不同部位的出血,脑功能受损的程度不一。③康复期的治疗和护理:及时规范的康复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后遗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