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3 08:05
中风病人发生肺部感染的机会很多。有时中风经过治疗趋于稳定好转,然而因为并发肺炎仍会夺去病人的生命。
老年人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结构都在衰退,呼吸系统也不例外,不论是咽喉、气管等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还是支气管、肺泡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尤其是原来就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或肺气肿的老人,以及长期吸烟者,呼吸系统的病理状态就已经制造了感染的温床。即或是呼吸系统健康的人,中风后一旦卧床,换气功能也会减低,特别是背部受压,妨碍了肺底部的通气,如有痰液也不易咳出,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创造了感染发生的机会。当然,卧床后机体抵抗力下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风后发生肺部感染较多见于昏迷的病人。昏迷时吞咽功能减退或丧失,于是口腔或鼻腔的分泌物大量流入气道。同时,由于咳嗽反射的减退或消失,分泌物便不能从气道排出。口鼻分泌物是带细菌的,因其吸入而发生肺部感染,这叫作吸入性肺炎。
吸入性肺炎也可见于清醒的病人,多半是有不同程度软腭麻痹的患者,常见于两侧大脑半球的多发性梗塞或脑干部位、特别是延脑的梗塞。由于软腭麻痹,吞咽发呛,食物、水或口鼻分泌物可能会呛入气道,造成吸入感染的机会。只要软腭麻痹不恢复,吸入性感染的机会就一直存在,有的病人因此反复发生吸入性肺炎。如若吸入食物还有引起窒息的危险。
肺部感染
中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是:肺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乱,肺水肿淤血;较长时间不翻身,会导致肺部分泌物坠积;以及呕吐物误吸入气管等,都会发生肺部感染。
褥疮
由于患者瘫痪肢体活动受限,骨头隆起部位容易受压,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与营养障碍,故容易发生褥疮,好发部位在腰背部、能尾部、股骨大转子、外踝、足跟处。
中枢性病变
中枢性呼吸困难多见于昏迷患者。呼吸呈快、浅、弱及不规则,或呈叹气样呼吸、呼吸暂停,是由于脑干呼吸中枢受到影响,说明病情严重;中枢性呃逆见于中风的急、慢性期。重者呈顽固性发作,也是病情严重的征象;当脑出血波及到丘脑下部及前部时,散热机制被破坏,可引起持续性高热,体温常达40℃以上,并可伴有无汗、肢冷、心动过速、呼吸增快等症状。
排尿与排便障碍
轻型中风患者常因不习惯卧位排便,而出现体位性尿潴留及大便干结。严重患者,当病变波及半球运动中枢时,常出现尿频及膀胱内压增高。患者便意频繁,但每次排便量较少;如灰结节受损,可出现不自主排便;若全脑受损,深度昏迷的患者,常出现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1、中风后遗症的预防要主动饮水防秋燥。夏天出汗多人们往往注意补充水分,到了初秋对水分的补充就开始有所忽略,这是不正确的。人体脱水是夏秋之际易发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喝水就是很好的预防措施。入秋之后气候越来越干燥,每天需喝 1000毫升以上的水才能满足身体需要。要多喝白开水,少量多次。
2、随时关注温度变化。早晚气温偏低,出门时应增添衣物,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特别要注意头部和四肢的保暖,室内的温度也要保持正常。切忌气候变化时饱食外出,因为饱餐后较多血液流向胃肠道使心脏向其他部分供血相对减少,影响血液流动,若再遇到寒冷,容易引起血栓形成而诱发中风。
3、高度重视中风先兆症状。中风先兆俗称“小中风”,是短暂的、一过性的、可逆的局部脑缺血发作,凡有眩晕、肢体无力、短暂性失明、短暂的语言不清、步态不稳、突然跌倒等症状者,都应及时去医院进行详细诊治,采取积极措施,以防止中风的发生。是中风后遗症的预防方法。
1、头晕。中老年人中风前兆,会反复出现瞬间眩晕,突然自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是中风的先兆,应及早诊治,防止中风发生。
2、肢体麻木。中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的异常感觉,除颈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突然发病或单侧肢体乏力,站立不稳,很快缓解后又发作要当心。
3、眼睛突然发黑。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这是中老年人中风先兆最常见的症状,是因为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中风的又一信号是反复发作、眩晕欲吐、视野缩小或复视。
4、原因不明的跌跤。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共济失调与平衡障碍,而容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
5、说话吐辞不清。脑供血不足时,使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辞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应引起重视,还有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齿不清或伸舌偏斜都要注意。
6、哈欠不断。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是中风病人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