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6 08:15 来源:网友分享
胆囊息肉与一些慢性胆囊炎一样,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当病情延伸到一定程度,并合并有胆囊炎、胆囊结石时,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等不适感。患者在彩超检查过程中发现息肉直径大于1公分,呈圆形或椭圆形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正规检查,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若是能做到定期超声检查,一般能达到胆囊息肉早期的发现。
由于胆囊息肉症状隐匿,也因此被许多人所忽视。就门诊上所接诊病人来说,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占普通人群的0.82%,其中胆固醇性息肉的比例最高,占胆囊息肉的36%;腺瘤性息肉占胆囊息肉的17%,炎性息肉占胆囊息肉的12%。
在这三种类型中,腺瘤性息肉多属于癌前病变,癌变率平均8%(1%~28%)。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一般没有癌变的危险。
由于胆囊息肉症状隐匿,也因此被许多人所忽视。就门诊上所接诊病人来说,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占普通人群的0.82%,其中胆固醇性息肉的比例最高,占胆囊息肉的36%;腺瘤性息肉占胆囊息肉的17%,炎性息肉占胆囊息肉的12%。
在这三种类型中,腺瘤性息肉多属于癌前病变,癌变率平均8%(1%~28%)。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一般没有癌变的危险。
一般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多在B超检查胆囊时发现。极少数病人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可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伴有向右肩背放射,也可引起黄疸、胆囊炎、胆道出血、胰腺炎等。
大部分患者无不适表现,往往是在健康检查或人群普查时经腹部B超才偶然发现。有症状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部闷胀不适,一般不重,多可耐受。若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可影响胆囊的排空,常餐后发生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尤其在脂餐后。合并有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者,腹痛较明显。罕见的症状有阻塞性黄疸、胆道出血、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与胆囊颈部的息肉阻塞胆囊管或息肉脱落嵌顿于壶腹部有关。
由于本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少数胆囊息肉可发生癌变,一些早期胆囊癌亦表现为息肉的形式,应注意鉴别。行内镜超声、CT增强扫描、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肿瘤分子标记物检查有助于确诊并鉴别良恶性。
检查
1、B超检查
能准确地显示病变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
2、三维超声成像
可观察胆囊息肉的大小形态,分清息肉息肉样病变和胆囊壁的关系,通过不同切面的旋转来观察病变的连续性及病变表面的情况等信息,有助于提高胆囊息肉样病变与胆囊腺瘤或癌肿的鉴别。
3、内镜超声
检查观察息肉样病变与胆囊壁之关系,有助于胆囊息肉样病变与胆囊癌的鉴别。
4、CT仿真内镜
可以清晰地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大小、生长部位、形态、表面、基底等影像改变。
5、增强CT或磁共振检查
超声检查的可靠性远大于CT、MRI的检查。
诊断
目前临床上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主要是依靠超声检查,在超声检查中可见胆囊腔内的息肉样病变,不随体位变动而移动,息肉样病变后无声影,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对于较大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应检测有无血流信号。影像学检查方法只能表明息肉的存在,并不能揭示息肉的病理性质。随着科学仪器的改进,对于较大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可以做三维超声成像、内镜超声、CT仿真内镜及增强CT或磁共振检查,有助于胆囊息肉样病变与胆囊腺瘤、胆囊癌的鉴别。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病变,胆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质代谢紊乱和胆囊局部炎症反应的结果,有人认为胆囊息肉与胆囊炎症或结石症,甚或两者都有关。
1、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
2、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
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
3、低胆固醇饮食
降低胆固醇摄入量,避免过多进食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类食品,多吃蔬菜,粗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