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6 09:25 来源:网友分享
Ⅰ级: 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限制,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三级是只能卧床休息,活动后既感到胸闷气喘,是心脏比较严重的功能不全。如果维持的好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如果身患其他疾病比如感冒、肺部感染及其他疾病是,很容易导致心力衰竭引起生命危险。
预防与保健:
冠心病的常见诱因包括:情绪激动、饱餐、过度劳累、寒冷、用力排便、吸烟、饮酒,要想很好地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必须尽量避免诱因的发生。
药物只能控制症状,能稳定冠状动脉里的斑块。 药物是基础,介入是最近20年发展起来的,2000年之后已经成熟起来,不仅仅是控制症状,而且有可能彻底根治,把窄的血管撑起来。介入简单、无创,不用开胸,而且立竿见影,技术上是高风险的,需要一定的培训,有一定的条件才能做,也需要病人的配合。支架一旦形成血栓那就要出问题了,有1%的发生率。总体来说,现在人们除了追求生活以外还追求生活质量,一个40岁的男性,天天出去跑,要打高尔夫,要爬山,天天吃药虽然不死但是觉得活的没什么意思,就要做介入。不能做介入的或者经济条件比较差的,介入要做七八个支架才能解决,那干脆放弃,考虑搭桥。
实际上介入跟搭桥手术是一个东西,介入是把里面的堵塞撑开疏通,搭桥是开胸从上游弄一根管子到下游去,重新开辟一条通道。从理论上来说,药物、介入跟手术对低危的稳定病人效果一样,做介入也好,做搭桥也好,吃药也好,不会死人的,这是公认的研究结果。但是介入的治疗过程中间对病人的手术损伤要大大小于外科手术,康复起来的时间要短很多,一般说来外科和介入有不同的手术适应症,一般会考虑患者的经济适应能力和身体患病的具体情况.一百个40岁的人只要吃药,或者介入,或者搭桥最后死的人都是一样多的。介入治疗的人可以爬香山,但是吃药的人绝对不能爬山,搭桥的也可以爬。但是搭桥的人复发的少,介入的人复发的多,搭桥的人再狭窄的几率小,现在有药物支架,可预防复发,药物支架和搭桥的复发率估计差不多。药物支架有可能血栓形成,严重者会发生猝死。
冠心病是否为遗传性疾病,目前还不是一个十分明的概念,但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性。父母之一患冠心病者,其子女患病率为双亲正常者的2倍;父母均患冠心病者,其子女患病率为双亲正常者的4倍;若双亲在年轻时均患冠心病者,其近亲得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庭。
究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的家庭性高脂血症是这些家庭成员易患本病的原因之一;
(2)一些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特点、性格特征等具有遣传倾向,是家庭成员易患本病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3)同一家庭中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诸如共同的高脂、高热量、高盐等饮食习惯,父母吸烟导致子女吸烟或被动吸烟的不良习惯等等,均可造成冠心病的家庭倾向。更多的学者认为,冠心病具有明显家庭性的特点,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其内在原因,它只有和其它危险因素相结合,才能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升高。
运动固然对冠心病病人有好处,但运动不当,给冠心病病人带来的危害也改建见不鲜。因此,冠心病病人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运动前后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均可使血中儿茶酚胺增加,降低心室颤动阈。加上运动可有诱发室颤的危险,因此,对于心绞痛发作3天之内,心肌梗死后半年之内的病人,不宜做比较剧烈的运动。
(2)运动前不宜饱餐。因为进食后人体内血液体供应需重新分配,流至胃肠帮助消化的血量增加,而心脏供血相对减少,易引起冠状动脉相对供血不足,从而发生心绞痛。
(3)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平时不运动者,不要突然从事剧烈的运动。
(4)运动时应避免穿得太厚,影响散热,增加心率。心率增快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5)运动后避免马上洗热水澡。因为全身浸在热水中,必然造成广泛的血管扩张,使心脏供血相对减少
(6)运动后避免吸烟。有些人常把吸烟作为运动后的一种休息,这是十分有害的。因为运动后心脏有一个运动后易损期,吸烟易使血中游离脂肪酸上升和释放儿茶酚胺,加上尼古丁的作用而易诱发心脏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