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8 09:24 来源:网友分享
1.患者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其他应用四肢轮流三肢结扎法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在情况紧迫,其他治疗措施尚未奏效时,也能对缓解病情有一定的作用。
2.吸氧:立即高流量鼻导管给氧,在吸氧的同时使用抗泡沫剂使肺泡内的泡沫消失,增加气体交换面积,一般用50%酒精置于氧气的滤瓶中,随氧气吸入。
3.吗啡3~5mg,静脉注射,仍是治疗急性肺水肿极为有效的措施;(使患者镇静、减少躁动所带来的额外心脏负担,医学教育|网搜集同时具有小血管舒张功能而减轻心脏负荷)。
4.快速利尿:呋塞米20~40mg于2min内静脉注射完,10min内起效,可持续3~4h,4h后可重复一次。
5.应用血管扩张剂,可选用硝普钠(含有氢化物用药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或硝酸甘油静滴,硝普钠初始量20~40μg/min,每5min,增加5μg/min.维持量300μg/ min;硝酸甘油初始量5~10μg/min.每3min增量5μg/min维持量50~100μg/min,直至肺水肿缓解或动脉收缩压降至 100mmHg,如有低血压,宜与多巴酚丁胺合用。
6.洋地黄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用毛花甙丙静脉给药,最适合用于有心房颤动伴有快速心室率并已知有心室扩大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者。首剂可给 0.4 ~ 0.8mg , 2 小时后可酌情再给 0.2 ~ 0.4mg .
7.氨茶碱0.25g,以葡萄糖水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可解除支气管痉挛,并有一定的正性肌力及扩血管利尿作用,可起辅助作用。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
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在基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因如下,感染、严重心律失常、心脏负荷加大以及药物作用。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1、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1、疲乏无力
乏力是心衰的早期信号。许多心衰患者都会在发病早期出现全身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甚至走路稍快或轻微劳动都可以导致气喘吁吁、心慌胸闷。
2、咳嗽、气喘、夜间胸闷胸痛
频繁干咳、胸闷气喘都是心衰患者的常见症状,尤其是患者在夜间突然因胸闷胸痛而憋醒,被迫坐起后才能逐渐缓解,则更需注意,这些往往是左心衰的症状。
3、食欲不振
右心衰竭可以导致内脏瘀血,引发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腹疼、腹泻。
4、尿少、浮肿
尿少、浮肿是心衰发生的一个重要信号,心功能变差可以导致尿量减少、瘀血,心衰患者往往会出现尿少、双脚或双小腿水肿等现象,且在劳累后加重。
5、情绪或精神异常
这一类症状是老年心衰值得警惕的一大信号,往往表现为头晕、失眠、烦躁不安、幻觉、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