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9 08:03 来源:网友分享
餐前低血糖可能是糖尿病前兆。事实上,临床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患者由于时常出现低血糖症状,而从不怀疑自己得了糖尿病,反而认为可能是糖吃少了。他们也并没人们通常印象中糖尿病患者“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所谓的“三多一少”症状,反而常表现为超重或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等,吃得很多,但饿得快。其实,餐前低血糖,正是一部分2型糖尿病病人早期的临床表现。此类人往往查空腹血糖很正常或是稍高,极容易被医生遗漏。
一般性低血糖偶尔发生;但早期糖尿病病人常在第二餐餐前或餐后两到三个小时出现反应性低血糖,且这种情况会长期、反复出现。倘若你发现自己已经连续两个月有餐前低血糖的现象,就一定要去医院检查胰岛功能,以便及早控制病情的发展。
做糖耐量实验的时候,也查一个胰岛素和C肽分泌的情况。正常的胰岛素分泌的曲线应该是喝糖水以后半小时到一小时,胰岛素就达到一个高峰了,然后逐渐就开始往下回落,等两小时就接近正常,三个小时到四个小时就完全正常了。
有一部分糖尿病病人,包括刚才咱们说的糖尿病前期的病人,他的胰岛素分泌并不少。但是这个分泌的规律、分泌的特点已经发生了变化,已经有了缺陷。
他的胰岛素分泌高峰就开始出现延迟了,不是像正常人,是在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候出现高峰,而是在两小时甚至三小时的时候出现高峰。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曲线比如正常人曲线,就是在一小时的时候,是前面一个高峰,然后逐渐下滑的一个曲线。这种糖尿病病人是高峰就往后走,升上去的时间较长,下来就非常快。
为什么出现低血糖呢?按照正常的规律,吃饭进食以后,就在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候血糖水平是最高的,然后到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血糖逐渐回落到饭前的一个基础的水平。
但是像这种糖尿病病人,他的胰岛素不能跟血糖同步。当咱们血糖已经开始回落的时候,反而他的胰岛素分泌,这时候才激发出它的高峰。
比如说在两小时、三小时的时候,它才出现胰岛素的高峰,但是血糖已经出现了低谷胰岛素还是高峰的时候,就容易出现低血糖了。这种病人往往快到吃下顿饭的时候,出现低血糖症状。
我觉得有很多病人,可能早晨8点吃早餐,中午12点吃午餐,11点的时候比如说出去办点事,或者出去活动就低血糖了。这种情况,我们叫反应性的低血糖,应该提示他可能得了糖尿病。
有低血糖症状的人,也是有可能患有糖尿病的,要注意及时检查。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糖化血清蛋白
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7.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