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0 07:54 来源:网友分享
胶质瘤可以吃鸡肉。鸡含有优质蛋白质,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身体恢复健康,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还含有多种矿物成分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对病后、产后、年老体虚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用脑胶质瘤患者可以吃鸡。那么胶质瘤的病因是什么?
如同其他肿瘤一样,胶质瘤也是由于先天的遗传高危因素和环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一些已知的遗传疾病,例如神经纤维瘤病(I型)以及结核性硬化疾病等,为脑胶质瘤的遗传易感因素。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其脑胶质瘤的发生机会要比普通人群高很多。此外,一些环境的致癌因素也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相关。有研究表明,电磁辐射,例如手机的使用,可能与胶质瘤的产生相关。但是,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虽然大部分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都曾有巨噬细胞病毒感染,并且在绝大部分的胶质母细胞瘤病理标本都发现有巨噬细胞病毒感染的证据,但是,这两者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目前也不十分清楚。
1、按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划分
脑胶质瘤根据其肿瘤细胞形态学与正常脑胶质细胞的相似程度(并不一定是其真正的细胞起源),进行如下主要分类:
(1)星型细胞瘤——星形细胞。
(2)少枝细胞瘤——少枝细胞。
(3)室管膜瘤——室管膜细胞。
(4)混合胶质瘤,例如少枝——星形细胞瘤,包含了混杂类型的胶质细胞。
2、按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划分
目前虽然有很多关于胶质瘤的分级系统,但是最为常用的还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分级系统。根据这一分级系统,将脑胶质瘤分为1级(恶性程度最低、预后最好)到4级(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其中,传统细胞病理学所谓的间变胶质瘤与WHO的3级相对应;胶质母细胞瘤与WHO的4级相对应。根据此分级系统,脑胶质瘤按肿瘤细胞在病理学上的恶性程度,可以进一步分类:
(1)低级别胶质瘤(WHO1~2级)为分化良好的胶质瘤;虽然这类肿瘤在生物上并不属于良性肿瘤,但是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
(2)高级别胶质瘤(WHO3~4级)为低分化胶质瘤;这类肿瘤为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较差。
3、按肿瘤所处的位置划分
脑胶质瘤可以根据其在大脑所处的位置进行分类。小脑幕将脑组织分为幕上和幕下区域。据此,脑胶质瘤也分为幕上胶质瘤和幕下胶质瘤。
(1)幕上胶质瘤位于小脑幕上,主要是大脑半球,为成人最常见脑胶质瘤(70%)。
(2)幕下胶质瘤位于小脑幕下,主要是小脑半球,为小儿最常见脑胶质瘤(70%)。
(3)桥脑胶质瘤位于脑干。脑干包括间脑、桥脑和延髓三个部分,其中桥脑包含呼吸等重要生命功能。在桥脑施行手术,具有很大的风险。
患者有临床表现后,就诊时最常做的检查包括头颅CT与MRI。
1、头颅CT
可以初步判定是否有颅内占位。胶质瘤在CT上,往往表现为脑内、低信号的病变;低级别胶质瘤一般无瘤周水肿,高级别胶质瘤往往伴有瘤周水肿。此外,CT在发现是否有肿瘤出血以及钙化,优于磁共振。瘤卒中发生的出血,在CT上表现为高信号,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肿瘤伴有钙化的发生,提示肿瘤的病理类型为少枝的可能性大。
2、磁共振成像(MRI)
在显示肿瘤的部位、性质等方面,要优于CT检查。低级别胶质瘤在磁共振上往往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脑内病变,主要位于白质内,与周围脑组织在影像上往往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瘤周水肿往往较轻,病变一般不强化。高级别胶质瘤一般信号不均一,T1低信号、T2高信号;但如有出血存在,则T1有时也有高信号的存在;肿瘤往往有明显的不均一强化;肿瘤与周围脑组织界限不清;瘤周水肿较为严重。有时,胶质瘤与其他的病变,例如炎症、缺血等,不是很容易区分。
3、其他
有可能需要做其他的检查,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磁共振波谱(MRS)等检查,进一步了解病变的糖代谢及其他分子代谢情况,从而进行鉴别诊断的区分。此外,有时为了明确病变与周围脑组织功能的关系,还要进行所谓的功能磁共振检查(fMRI)。通过这些检查,一般可以在手术前,对胶质瘤的部位以及恶性程度级别,有个初步的临床判断。但是,最终的诊断,要依赖于手术后的病理诊断。
1、手术
手术往往是胶质瘤治疗的第一步。手术不仅可以提供最终的病理诊断,而且可以迅速去除大部分的肿瘤细胞,缓解患者症状,并为下一步的其他治疗提供便利。对于一些低级别胶质瘤,如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手术的完整切除,可以使患者得到根治以及长期存活。目前的胶质瘤手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微创时代,与前相比,更为安全,创伤更为小,肿瘤切除更为完全。显微镜应用于脑胶质瘤的切除,可以更加清晰地辨别肿瘤与脑组织的边界,以及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结构,从而能够在安全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切除胶质瘤。神经导航的应用,将胶质瘤的手术切除,提高到新的高度。神经导航与汽车导航相类似,可以使外科医生在手术前从切口的设计、术中功能脑区的辨认以及手术切除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更加精确和细化。近年来出现的术中磁共振,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完整切除的完整程度,并减少患者术后功能缺陷等并发症的产生。术中皮层刺激电极的应用,可以完善术中对于运动区、语言区的辨认,从而帮助外科医生更好地保护脑的重要功能。
2、放疗
在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后,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往往需要进一步的放疗。对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若存在高危因素(例如肿瘤体积超过6厘米、手术切除不完全等因素),也要考虑进行放疗。放疗包括局部放疗和立体定向放疗。对于首次发现的胶质瘤,一般不采用立体定向放疗。局部放疗根据所采用技术不同,又可以分为适形调强放疗和三维塑形放疗。对于复发胶质瘤患者,特别是处于功能区肿瘤,有时可以考虑进行立体定向放疗。
3、化疗
化疗及靶向治疗在胶质瘤的治疗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替莫唑胺的应用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预后。目前,替莫唑胺是治疗胶质瘤惟一有明确疗效的化疗药物。对于初治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替莫唑胺在与放疗同时应用后(同步放化疗阶段),还应继续单独服用一段时间(6~12周期)。其他化疗药物(如尼莫司丁),对于复发胶质瘤的治疗,可能有一定疗效。新近出现的血管靶向药物阿伐斯丁,对于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有明确疗效,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