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2 07:48 来源:网友分享
引产一般是不会导致卵巢囊肿肿的,多数是卵巢产生过多雄激素,是体内多种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协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
卵巢囊肿20%~25%的卵巢肿瘤患者有家族史。
内分泌因素
卵巢是排卵、分泌性腺激素的重要器官,卵巢肿瘤多发生于生育年龄。临床上很多卵巢囊肿患者和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卵巢产生过多雄激素,而雄激素的过量产生是由于体内多种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协同作用的结果。
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不好、心理压力过大,可以出现生理性卵巢囊肿和卵巢真性肿物。我以前做过手术吃过很多药,可一直反复治不彻底,月经一直也不正常,后来看朋友喝的凤巢舒汤药效果挺好,我也试了一下,喝不到一周的时候就感觉混身轻松多了,再就是便秘、内分泌失调好了,六点多的囊肿喝了有三四个月吧就彻底消除了,而且月经调理得很规律,到现在停药二年多了一直也没犯过。
环境因素
食物的污染,如蔬菜等使用的植物生长激素,如家畜家禽等配方饲养中瘦肉精类的激素成分。近年来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习惯的变化,及一部分中青年女性滥用诸如丰乳、减肥、及减缓衰老等的激素类药物及滋补品,使卵巢肿瘤呈高发性、年轻化趋势也有可能有关。
引产后的卵巢囊肿大多数是生理性的,卵巢囊肿就是指卵巢内有囊性的肿物形成,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类,而通常人们说的生理性卵巢囊肿是指非肿瘤性的那一类。生理性卵巢囊肿是最常见的卵巢囊肿,一般发生在排卵期的育龄妇女,生理性卵巢囊肿一般会自动消失。
生理性卵巢囊肿大多属于非肿瘤性囊肿,直径也很少超过5厘米,一旦发现卵巢囊肿,应尽早确定其为肿瘤性的囊肿还是非肿瘤性的囊肿。可依据肿瘤生长的快慢、大小、性状,以及相应的检查,如:肿瘤标记物、超声诊断或腹部断层扫描、磁共振,必要时进行腹腔镜检查、剖腹探查,可以明确诊断。
卵巢生理性囊肿一般进行观察即可,常可自行消失。如果确诊为肿瘤性的囊肿,不管当前是否为恶性均要考虑手术切除。
卵巢囊肿中医认为与肝经淤滞、脾虚痰结,或肝经热毒有关,常用疏肝理气、健脾化湿、活血散结、清热消肿等方法。治疗方法是“遵循原则、灵活变通”,从整体入手,以恢复身体功能为目的。在明确囊肿性质的前提下,结合病人的身体、睡眠、饮食等方面的情况处方用药。如治疗巧克力囊肿,在用祛瘀散结药的同时,根据病人体质、体型、面色等,加用些补气、养血、祛痰湿的药物。
妊娠试验、胃镜、纤维结肠镜、彩色多普勒超声、MRI、血清肿瘤标记物等,以及个别特殊情况下应用腹腔穿刺、腹腔镜检查、剖腹探查等。
1.腹腔镜检查
可直接看到肿物的大体情况,可观察整个盆腹腔,在可疑部位进行多点活检并吸收腹液进行细胞学检查可确定诊断及术后监护。但对巨大肿块或粘连性肿块患者禁忌施行,也无法观察到腹膜后淋巴结。
2.放射学诊断
MRI、CT等对肿瘤肝、肺及腹膜后淋巴结等转移诊断有帮助。腹平片有助于肠梗阻的诊断。
3.其他
若囊肿为恶性的卵巢肿瘤,和其他肿瘤一样,能制造和释放抗原,激素及酶等多种产物,这些物质在患者血清中可通过免疫学,生化等方法测出,称为肿瘤标志物,提示体内存在某种肿瘤。
(1)抗原标志物CA125是卵巢肿物较敏感的肿瘤标记物。AFP是内胚窦瘤的最好肿瘤标志。未成熟畸胎瘤AFP值也可升高,AFP的升高常先于临床体征,它在诊断和监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激素标志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是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特异性很高的标志物,卵巢绒癌患者血清浓度也往往升高。颗粒细胞瘤及卵泡膜细胞瘤患者雌激素水平上升。30%的睾丸母细胞瘤患者尿17-酮类固醇的排出量增高。
(3)酶的标志物/乳酸脱氢酶(LDH)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排出量增高。
⒈功能性囊肿:这是最常见的囊肿。发生在排卵周期的育龄妇女,异常量的液体聚集在滤泡内或黄体内,形成滤泡囊肿或黄体囊肿。这种功能性囊肿有时会很大,但不管用药与否,通常会在三个月内自行消失。
⒉出血性囊肿:有时滤泡囊肿及黄体囊肿生长过速,造成卵巢的组织牵扯而裂开流血。这些血液因没有出口出去而积在卵巢里,就称为出血性囊肿。这种囊肿一般会自行消失但所需时间较长。如果身体不适的现象较为明显,则可服药减缓症状。只有在少数的情况下,病人呈现较严重症状时才需要开刀切除。
⒊浆液性上皮囊肿及黏液性上皮囊肿:在观察三个月后,仍然存在的囊肿有可能是属于上皮卵巢囊肿,而非功能性囊肿。这是因为具有分泌功能的浆液细胞及黏液细胞在排卵后被包埋在卵巢内,不断的分泌液体形成囊肿。这种囊肿是不会消失的,需要开刀切除。
⒋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瘤):是指子宫内膜异位症长在卵巢内,在卵巢内形成大量黏稠咖啡色像巧克力状的液体。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瘤会随着时间增加而变大,渐渐侵蚀正常的组织,造成卵巢组织不可逆的损害。经过评估其严重性后,可能需要开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