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后遗症 心理应激造成的危害

2018-09-10 10:18 来源:网友分享

一、心理应激来源

  心理压力往往来自生活,包括来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生物的各种事件,也称为生活事件。

  比如工作环境的恶劣或工作本身的紧张与刺激;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经济方面的问题;健康问题;环境问题;甚至一些喜庆事件也会给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具体问题包括:注意力高度集中、消耗脑力的工作,经常改变生活节律无章可循的工作,不能获得足够睡眠时间的工作,长期在高温、低温、噪音等恶劣环境下的工作,高度消耗体力及威胁生命安全的工作,单调重复的流水线工作,远离社会等等的工作问题;多次恋爱不成功、失恋,离婚、丧偶、夫妻关系不和、两地分居、有外遇被发现、情感破裂、子女管教困难,住房拥挤,经济拮据,有长期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残疾人、瘫痪患者或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等等家庭问题;与领导、同事、邻里、朋友之间的意见分歧和矛盾冲突等人际关系问题;负债、失窃、亏损和失业等经济问题;各种自然灾害、战争和动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拥挤、人口的过度集中、住房困难、就业压力、贫富差距加大、生活节奏、知识的更新、竞争的加剧,物质的滥用、吸毒、酗酒以及由此引起的卖淫、嫖娼、赌博、偷盗等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人为事件,都是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常见的问题;如本人与家人诊断了癌症或一些慢性难治性疾病,是常见的健康问题;加上个人在事业和学业上的失败或挫折,以及涉及案件、被审查、被判罚等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的问题都是生活里容易引发心理压力的一些负性的生活事件。但个别人也会因为正性的喜庆事件,如结婚、再婚、立功受奖、晋升晋级、为人父母等问题出现后引发心理压力。

  所以说心理压力的来源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问题五花八门,其实心理压力是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正在或即将面临的问题。

二、心理应激可致的疾病

  心理压力既可以导致生理疾病,也可以导致心理疾病。

  心理压力导致的生理疾病按照其严重程度可分为:功能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如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性功能障碍等;器质性疾病包括冠心病、胃溃疡,甚至肿瘤等疾病。

  心理压力导致的生理疾病按照其系统划分包括:心血管系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原发性低血压、雷诺病等;呼吸系统的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消化系统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皮肤系统的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秃、银屑病、多汗症、慢性荨麻疹、湿疹等;肌肉骨骼系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等;泌尿生殖系统的心身疾病、过敏性膀胱炎、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性欲低下、慢性前列腺炎、性欲减退等;内分泌系统的心身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低血糖、艾迪生病等;神经系统的心身疾病、血管神经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等;妇科心身疾病、痛经、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征、功能性子官出血、性功能障碍、功能性不孕症等;外科心身疾病、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后综合征、整形术后综合征、肠粘连症等;儿科的心身疾病、遗尿症、夜惊、口吃等;眼科的心身疾病、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等;耳鼻喉科的心身疾病、梅尼埃病、咽部异物感等;口腔科的心身疾病、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

  与心理压力有密切关系的心理疾病包括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心理生理障碍等疾病,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紧张、担心、失眠、食欲改变、体重变化,从而影响工作、学习、人际关系。心理压力导致的生理心理疾病,可以单独存在,但往往是合并存在的,也就是说,患者在心理压力的作用下,同时出现生理障碍的临床表现,也会出现心理障碍的一系列症状,但患者与医务人员能够注重生理障碍的表现,而往往忽视了心理障碍的存在,更忽视了所有这些表现背后存在的心理压力问题。

三、心理应激促发急性心梗

  心理应激是指可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心理因素,常分为7个等级。1级表现为不高兴;2级表现为烦躁和忙乱;3级表现为与人发生轻度争吵;4级表现为与人发生中度争吵,音量提高;5级表现为与人发生大声争吵,紧握拳头;6级表现为极度愤怒,拍桌子,几乎失控;7级表现为狂怒,完全失控,乱扔东西,伤害他人或自伤。凡是大于或等于3级的心理应激就是有害的心理应激,大于或等于5级的心理应激就可能促发急性心肌梗死。

  心理应激因素可显著地降低心率变异性,促发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学会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就可以避免发生一些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下面介绍几种心理减压的方法:

  1.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有正确的认识,避免一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就激动。可制定出自己近期和远期的奋斗目标,但期望值不宜过高。避免因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焦虑烦躁。

  2.别让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过大,不宜经常加班,不宜长期上夜班;工作宜有张有弛,注意休息,休息的时候要少动脑、少看电视、少用电脑,要经常做工间操、爬楼梯等活动。

  3.要交替使用人体的各个部位,这有助于消除疲劳。如果你是左撇子,在休息时应多活动右侧的手和脚;经常伏案工作和经常使用电脑工作的人,在休息时宜多活动颈腰部和四肢,多向远处眺望和多看绿色植物。

  4.松弛的渐进性康复运动对冠心病患者同样适用。如步行、慢跑、爬楼梯、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等。如果你在一年内每天坚持骑自行车30分钟,一年后可增强运动耐力20%,可使心脏增加氧的摄入量16%,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降低19%。此外,愉快而松弛的运动可减少人的紧张焦虑情绪。坚持此类运动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减少夜生活,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并要保证每天6~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6.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做到知足常乐、淡泊名利。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忘却既往的一切怨恨和烦恼。

  7.下班后或在双休日应选择一种与工作无关,且能放松自己的有趣活动,如郊游、唱歌、跳舞、养花、绘画、练书法、钓鱼等。

  8.可定期找心理医生或信得过的人倾诉烦恼,释放心理压力。

  9.为避免冲动或匆忙做出反应,在对某些事情表达看法之前可让舌头在嘴里转20圈后再发言,这样会使自己变得冷静,所做出的决定更稳妥,可避免很多烦恼。

四、心理应激状态诱发糖尿病

  1、高血糖是指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临床上糖尿病患者都有血糖的增高,但高血糖者并非完全是糖尿病。急性应激状态下也可导致高血糖,即应激性高血糖。

  2、应激性高血糖一般指无糖尿病史的患者在应激状态下产生的高血糖,是一过性、急性高血糖状态,由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加引起。它是机体为了度过危急期,调动各系统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种短期高血糖状态,是自我保护机制的表现。

  3、应激性高血糖包括:非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或创伤情况下血糖短暂性升高,疾病治愈后血糖恢复正常;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在应激时血糖升高;隐匿糖尿病或IGT、IFG患者应激时血糖升高。

  4、哪些应激状态会导致高血糖?一般来说,生物体都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受到刺激时,会马上做出反应,以便适应这个刺激变化的环境。这种状态就叫“应激状态”。人体在突然受到强烈有害刺激时,机体也会迅速做出反应,通过下丘脑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迅速升高,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这些都是升糖激素,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常见的应激因素包括感染性休克、严重创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手术、大失血。危重患者常伴有血糖升高,据文献报道,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约43%~50%。这种应激性高血糖为继发的、一过性的,一般不会引起持久性高血糖,除非患者存在隐性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

  5、应激是人体对外部刺激(应激源)的一种反应,也是视觉与听觉等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的统称。其在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精神刺激、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等各种应激状态,都会引起激素的大量分泌,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病情。这是因为精神因素扰乱了大脑皮质的正常机能活动,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指挥失灵和对抗胰岛素的物质,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元凶,糖尿病专家胡维勤每次在给糖尿病患者治疗时都会建议他们尽量减轻应激状态。

  6、研究发现,生活中的变化是一种应激源,它需要个人的再适应。应激源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应激源如考试、睡眠障碍等;慢性应激源如离异、丧偶、亲人死亡、失业、收到患不治之症的消息等,慢性应激源持续时间较长,其所引起神经免疫指标的改变较持久。凡是最近经历过重大生活事件者,都比较容易出现躯体或精神方面的问题。

  7、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心理压力过大或突发创伤等均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的增加,如不及时调整,同样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时,会抑制胰岛素分泌,长期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会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被最终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

  8、不具备糖尿病体质的人若仅是受到精神压力,是不会发生糖尿病的。原本就是糖尿病体质的人,若经常受到重大压力,其体内潜伏的糖尿病便可能发作。所以精神压力成为糖尿病的诱因之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9、已患糖尿病的人,若其承受的精神压力一直居高不下,未能缓解,其病情便会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形在Ⅰ型糖尿病患者身上特别明显。

  10、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因精神压力而导致糖尿病,只有这种情绪反复刺激、持久作用于机体时,才有可能诱发糖尿病。繁忙并不代表精神压力。不论多么繁忙,只要心情愉快,能够胜任工作而不感到痛苦,也不至于成为精神压力。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心理茶社心理 FM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