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0 06:33 来源:网友分享
肝病中心专家介绍,临床上常见的出现在皮肤上的肝病信号可以判断肝炎:
1、肝病面容:多见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此类患者由于肾上腺皮质机能受累,多表现为皮肤干枯、面色灰暗黝黑,部分患者的面部及其它暴露部位的皮肤也可出现色素沉着,尤其是眼眶周围的色素沉着更为明显。
2、蜘蛛痣:多见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它是指患者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处扩张所形成的状如蜘蛛的血管痣。其出现的部位多在患者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蜘蛛痣呈鲜红色,其直径可由针头帽大到数厘米以上。
3、肝掌:多见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此类患者的手掌两侧边缘(大、小鱼际处)及手指末端呈斑状发红样改变,但加压后即可褪色。它是慢性肝病的又一重要体征。
4、黄疸: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和重症肝炎患者。此类患者由于肝细胞严重受损,使肝脏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减低,便会导致大量胆红素滞留于血液中。当患者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超过2毫克/分升时,在其身上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1、疫苗:肝炎能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目前已经正式使用的肝炎疫苗为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的疫苗。
①乙型疫苗在我国已经列入儿童计划免疫的内容之中,注射乙肝疫苗,能使孩子获得对乙型肝炎的免疫力,可以免受乙型肝炎的传染。
②甲型肝炎的疫苗这些年来也在逐步推广中,对预防甲型肝炎有较好的作用。
③丁型肝炎是继乙型肝炎后跟上来的肝炎,所以预防了乙型肝炎便也就预防了丁型肝炎。
2、戒酒:戒酒是保肝的一大重要因素。酒精能够引起肝炎主要是由于酒精(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对肝细胞直接损害造成的。据研究,如果每天饮入酒精含量达150g以上,持续5年以上者,有90%可发生各种肝损害;10年以上则有约34%发生慢性肝炎,约有25%发展为肝硬化。欧美国家酗酒者较多,酒精性肝硬化约占全部肝硬化的50%~90%。而在我国情况要好一些。
3、限脂:可以通过控制饮食预防,如控制含糖类食品的摄入。另外还可以通过运动来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脂肪。已经患了脂肪肝的人,如果能控制饮食、坚持体育锻炼,就能消耗体内热量,控制体重增长,而肥胖减轻之后,肝脏中的脂肪也会随之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无需药物治疗。
4、清洁:由于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是经消化道传染的,所以生活之中的预防的方法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
肝炎通常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病因来分,可以分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根据病程长短来分,可以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慢性肝炎又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临床上对肝炎的诊断,通常是结合了上述多种方法分类的。
医学上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种类型,其中乙肝是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病遍及全球,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发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检查中发现。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阴道 肝炎分泌物、乳汁、精液等处,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密切接触等传播,所以乙肝发病具有家族性。
但并不是每个感染病毒的人都会成为乙肝患者,这与患者感染的病毒数量、毒力和感染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免疫反应状态,也在乙肝病情和病程的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出现下面结果:不发病且产生保护性乙肝表面抗体、长期慢性无症状带毒者、轻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
1,板蓝根煨红枣:
[原料]板蓝根15~30 g,红枣10~20枚。
[制法]先将板蓝根洗净,切片后放入纱布袋,扎口,与洗净的红枣同入沙锅,加水浸泡片刻,中火煨煮30分钟,取出药袋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清热解毒。适宜各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1剂/d,早、晚分2次服,连服1~2个月。
2,茵栀黄粥:
[原料]茵陈10 g,栀子、大黄各5 g,大枣5枚,大米50 g。
[制法]将前3味水煎取汁,加大米、大枣煮粥,待温服食。
[功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泻下退黄。适宜湿热黄疽,大便秘结,口干而苦等。
[服法]2剂/d,连服10~15日。
3,灵芝粉:
[原料]灵芝500~1000 g,蜂蜜适量。
[制法]将干灵芝微烘后,研成细末,装入密封防潮的瓶中,备用。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中。适宜肝脾不调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2次/d,5~10 g/次,用蜂蜜水送服,连服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