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2 07:45 来源:网友分享
乙型肝炎是否能够自愈的,这主要取决于你自身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如果你是成年人感染了乙型肝炎,大部分都很快就会好的。那如果幼年感染乙型肝炎,由于你免疫能力比较差,恢复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治疗乙肝的四种方法
1、传统的保肝化湿法:是肝病治疗过程中祛除温浊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针对脾胃寒湿型,以温中化湿,理气行滞为主。适用于出现的脘腹胀满,得热 稍舒,口淡不渴,纳呆食少,大便不实,小便短少.精神困倦,畏寒懒动,面暗或身目俱黄,黄色晦暗,甚至烟熏,舌体淡胖,苔多白腻,脉濡缓或沉迟等症状。
2、保肝降酶法:用于肝热,肝火实证,以泄热利胆,解毒泻火为主。乙肝保肝降酶法适用于乙肝患者脘腹胀满,口苦口干,纳呆食少,厌油恶心,心烦不宁,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苔黄多腻,两肋隐痛,大便秘结,脉弦数等症状。
3、保肝转阴法:是调整肝脾功能的常用的一种治疗乙肝的方法,很多乙肝患者因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肝病发生。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针对脾胃气虚型,以健 脾益气,和胃祛邪为主。适用于乙肝患者出现精神疲惫,面色白或虚肿,口淡无味、食后腹胀,大便软成稀溏,舌淡苔薄、脉沉或弱等症状。
4、保肝抗纤法:保肝抗纤法也是一种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法,采用治标与固本同治,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针对阴虚血瘀型,是一种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为主的治疗乙肝的方法。
第一、乙肝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当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当外界条件成熟,可突然爆发,而且具有不可抑制性。
第二、乙肝具有难治愈性。现在肝炎药品市场药品繁多,但是真正治愈肝病的特效药很少,治疗肝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规范治疗。
第三、乙肝具有恶变性。统计资料证明,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治疗不及时将有31.6%-60.1%转化成慢性肝炎,20.8%-56.3%的慢性肝炎患者将恶化成肝硬化,肝腹水,16.5%-51.1%的肝硬化患者将癌变,得了肝癌等于走到了生命的边缘。
第四、乙肝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经过调查许多肝病患者,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在有乙肝病史的家庭内得病概率比普通家庭多25.2%,我国患乙肝的幼儿中有22-50%的母体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胎儿的垂直传染成为攻克肝炎的一项世界性难题。
第五、乙肝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脱氧核酸(DNA)病毒,这种病毒不同于一般的致病细菌,它有着一层质地坚硬的外核,这种外核对病毒本身有着保护作用,它可以在酸性环境下生存,生命力极其顽强,在常温下可以生存六个月,20度时可以存活15年。它可以随着病人排出体外的各种体液传染给其他的健康人,在病人尿液,唾液,乳汁,羊水,月经,阴道分泌物中可以分离出肝炎病毒,标志物(也就是HbsAg)表面抗原,正常人接触这些分泌物,通过血液或溃疡面极易感染。
(1)疲倦无力
体现为轻者不爱活动,重者卧床不起,连洗脸、吃饭都不爱做。原因是因为患者胃口不振,消化吸收妨碍,致使人体能量缺少;其次是因为病毒致使肝细胞损坏,使肝脏制作和贮存糖原削减;别的缺少维生素、电解质失调及肝细胞损坏致使血中胆碱酯酶削减,影响神经、肌肉正常功用。
(2)尿黄如茶
黄疸型肝炎患者都有尿黄的体现。初起尿色淡黄,逐日加深,浓如茶色或豆油状;继而肌肤及巩膜发黄。因为乙肝病毒致使肝细胞损坏,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使胆红素进入血液增多,经尿液排出体外较平常增加,故尿色加深。尿的色彩越黄,阐明肝细胞损坏越重,病况好转尿色逐步康复正常。
(3)胃口减退,厌恶厌油
这是大多数乙肝患者都有的体现,尤其是黄疽型肝炎患者体现更严峻。因为患肝炎后,因肝炎病毒诱发肝细胞很多损坏,排泄胆汁的功用减低,然后影响脂肪的消化,故而厌油食。
(4)发热
急性黄疽型肝炎前期常有发热,多在37.5-38.5摄氏度,高热者罕见,通常继续3-5天,而无黄疽型肝炎者发热远远低于黄疽型肝炎者。很多患者发热还伴有周身不适、胃口减退,误认为得了伤风。
(5)肝区痛
肝炎患者常常倾诉肝区痛,触及右上腹或右背部,痛苦程度纷歧,有的胀痛、钝痛或针刺样痛,活动时加重,且时刻纷歧;有时左侧卧位时痛苦减轻。
(6)腹胀、少尿、出血
少量重型肝炎病例可见腹胀、少尿、出血倾向。
原则一:谨慎用药,护肝第一。“是药三分毒”,肝脏是负责解毒的脏器,任何药物都可能加重肝脏的负担,任何药能不用者尽量不用,确实需要用,应该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谨慎选用,切忌滥用、多用。
原则二:劳逸适度,保证休息。在工作和学习中,应该劳逸适度,切忌加班加点,少睡熬夜。
原则三:饮食清淡,新鲜皆宜。饮食的原则是清而不燥,淡而不咸,新而不陈,鲜而勿剩。其中尤其强调应严禁饮用一切酒类饮料。
原则四:知足常乐,闻过则喜。情绪对肝脏影响很大。俗话说:“怄气伤肝”,有了知足常乐和闻过则喜这种境界和心态,自然会有利于“乙肝”患者的长治久安。
原则五:定期检查,保持警惕。一般每年检查一次B超、肝功能、乙肝三对和甲胎蛋白等,如果有临床症状者,最好半年检查一次,时刻警惕,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