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7 08:12 来源:网友分享
1、存在传染的风险
没错,经常在外面吃饭确实存在传染乙肝的风险,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虽然我们现在的医学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是国内乙肝携带人群已经上亿了,虽然乙肝携带人群是不容易传染的,但是乙肝患者的数量也不少。重要的并不是乙肝患者或者携带人群,重要的是现在外面很多小餐馆或者外卖的餐具消毒根本不到位,大多数都是没有消毒的,直接洗净之后就再使用,很多消过毒的也没有洗净。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尽量少在外面吃饭。
2、食堂吃饭较安全
虽然近期频频爆出一些高校食堂的黑幕,各种不卫生,虫子老鼠一大堆。但是我们想想,食堂出问题了还有人报道,外面的小餐馆几乎是没有人来管的。当然,大多数食堂还是很安全的,但是在食堂吃饭有一点还是要注意的,建议大家还是自己携带餐具,因为食堂的餐具消毒连食堂阿姨自己都觉得不安全,何况给大家来吃。所以总结起来就是,同学们尽量在食堂吃,还有自备餐具哦!
3、乙肝不那么可怕
其实乙肝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很多人不就说了吗,要打乙肝疫苗,虽然乙肝疫苗对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可以种上抗体的人还是去打一个为好。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平时生活上要注意,比如不与人共用牙刷、毛巾、碗筷等私人物品。口腔出现破裂的时候,比如口腔溃疡之类的,就不要去外面吃饭,这个时候其实是很容易传染疾病的。总之就是,大家生活中要学会主动避开危害。
1.血液传播: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乙肝病毒经血液传播主要是通过输血和血液制品(如白蛋白、凝血因子等)传播。自80年代后,对献血员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筛查后,这种现象已经很少发生。
目前,乙肝病毒经血液传播主要是通过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牙科器械、内镜)、侵入性诊疗操作(采血针、针灸针)和手术、不安全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等。此外,在修足、纹身、扎耳环的过程中,如果消毒不彻底,也可传播。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被患者血液污染的医疗器具意外刺伤,也可传播。
2.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垂直传播(宫内感染),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分娩期及产后感染)。大家一直认为母婴传播就是垂直传播,其实不然。在宫内传播引起的只占10%,不是很高。母婴传播主要的是在围生期(产道感染)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哺乳时乳头皲裂等)水平传播。我国慢性乙肝感染者约30-50%通过母婴传播。
3.性传播:
因为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等均含有乙肝病毒,所以无保护性接触可以传播乙肝病毒,尤其多个性伴侣,危险性较高。
4.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等通过黏膜或皮肤微小的擦伤裂口进入易感者的机体也可能造成乙肝病毒传播。比如:当健康一方患有口腔溃疡类疾病时,因口腔内黏膜破裂,此时与乙肝患者接吻,会导致乙肝病毒通过唾液而产生感染,使健康一方感染乙肝。
虽然此种传统的概率极低,但存在被感染乙肝的可能,不得不引起重视。再比如: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创伤出血、月经血、痔疮血可以污染家庭环境;与之共用牙刷、口杯、毛巾和剃刀、尤其是口对口喂小儿,亦会引起传播可能。
如果上述乙肝传播途径我们不能保证完全避免,还是担心自己感染乙肝,那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预防呢?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自1992年起按照全国乙肝疫苗接种实施方案,推广新生儿及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乙肝病毒携带率显著下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产生表面抗体者,其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随着时间延长,接种者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
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但是,乙型肝炎病毒水平很高的母亲,新生儿即使用了联合免疫,仍有5-15%的婴儿可能发生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高危人群接种疫苗后,应监测疫苗接种后产生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水平,如该水平低于10毫国际单位/毫升,需再按程序注射疫苗。
我国是世界范围内的慢性肝炎大国,约9000万人的体内存在乙肝病毒,其中2800万人是需要治疗的慢性肝炎。这个庞大的数字主要来源是母婴传播所感染。
因为乙肝病毒对成年人的威胁虽然有限,但是却很容易在免疫系统尚不完善的婴幼儿体内慢性化,此后或终生携带,或在某个时间突然发病。
在2014年乙肝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现在我们国家越年轻的人群中乙肝的感染率越低,这都是过去几十年推广乙肝疫苗接种的成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乙肝疫苗让祖国未来的花朵们感染乙肝的比例下降了97%之多!
这些人推荐接种乙肝疫苗
那么究竟谁是需要乙肝疫苗接种的人呢,主要有这样三类:
1、新生儿
新生儿是乙肝疫苗接种的最主要对象,无论其母亲是否携带乙肝病毒,都应在出生24小时内进行接种。
2、婴幼儿及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
免疫系统还没有那么完备,也就无法有效防范乙肝病毒的感染,因此同样需要接种疫苗来获得保护性抗体。
3、高危人群
主要是可能大量接触乙肝病毒,免疫系统不一定来得及抵御的人群:
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
医务人员;
托幼机构工作人员;
器官移植受者或经常接受输血、血液制品者;
免疫功能低下者;
乙肝阳性者的家庭成员;
多个性伴侣或静脉注射毒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