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5 10:19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 漫说健康
在医学院的时候,师兄师姐曾经就给我们传授一个“真理”:
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
正所谓:专业挑的好,年年像高考。
同样,儿科这样的科室却20多年以来一直不被医学生所待见。
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7》的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中国儿科医生大约在12.8万名,与之相应,却只有2.3亿名0-14岁的儿童。这也意味着:每2000名儿童仅有1个儿科医生。
中国到底有多缺儿科医生?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全面开放,2020年预计中国儿童将会达到2.9亿,而早在2016年5月,卫计委就曾计划要求2020年达到1000名儿童搭配0.69名儿科医生。
若按照这个目标,中国至少面临70000多名儿科医生的缺口。
供不应求,也造就了儿科医生工作负荷超量,早在2018年初,天津海河医院由于流感高发而出现医生超负荷工作病例,儿科被迫停诊。
儿科医生稀缺性,也让很多疾病的孩子,尽管根据急救优先的顺序,都难以得到及时的医疗干预。再加上婴幼儿抵抗力不完善,体温调节系统、免疫系统都不完善,一旦发病,其恶化速度加快,一些儿科疾病更是凶险。
据数据统计,仅仅在2016年,儿科门急诊量就高达4.98亿人次,平均每位儿科医生日均承担门人人次大约在11人次,是其他医生工作量的2.4倍。
再加上儿科门诊高发期又集中且不稳定,医生接诊压力往往更加集中,常发生在流感来袭的几个月。
工作苦,工作累,有的时候还遭罪
与成人不同,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还无法清楚表达出自己哪儿不舒服,儿科医生在接诊时还得花费时间哄哄孩子,理解患儿的表达,才能提高诊疗准确度。
孩子又是家长的心头肉,在接诊时儿科医生还需面临患儿两倍、三倍甚至更多的家长,高期望让医生陪感压力,医患关系矛盾也往往常发生在儿科门诊。
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我国如何才能走出“儿科荒”困局?
你也许会问:既然供不应求,那躲开一些儿科或儿童医院啊!
很抱歉,这些年儿科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还大量出现放弃、关闭儿科等情况。由于儿科耗费人力物力时间数倍与其他科室,再加上小儿用药剂量小,常见病检查少,成本高,收益少。
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医生绩效奖金无法与付出对应正比,有些医院还会将儿科定性为“社会效益创收窗口”,直接影响到医生的绩效奖金。
要想解决儿科荒,并非恢复儿科本科专业那么简单。
一方面是孩子看病难,专科医院等待慢;另一方面是愿意从事儿科专业人又少之可怜。
我们是否有思考:想要打破这样死循环,到底靠什么?
即便除了2016年恢复儿科医学本科教育外,即便各地部门采取鼓励政策也多种多样。
但到了流感高发季节,你还是会发现:
儿科永远还是那么多人,自己和孩子苦苦等不到医生,儿科医生有可能因高负荷的工作强度而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