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6 17:29 来源:网友分享
昨天,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儿科研究所病毒研究室主任钱渊表示,比起成人的医疗,目前儿科的状况更不能令医患双方满意。
钱渊说,目前家长对于儿童就医的环境十分不满,一提到儿科,眼前马上出现拥挤、等待的现象。而儿科的工作人员对工作环境也觉得难以忍受。除了硬件的问题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儿科医生的严重缺乏。
钱渊介绍,根据我国2005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文件,每一千个儿童只对应0.23个儿科医生,而在发达国家这个系数是1.36。对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等多个医院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儿科医生的人均日门、急诊量达到每个医生50-60个孩子;在高峰时间,像冬季的呼吸道疾病高峰期间,达到一个医生日均门诊量是100个病人。
“政府部门为了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要求现在儿科医生24小时保持门诊”,也就是说周末和节假日都要为儿童提供门诊。这样从某种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儿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基层儿童医疗点的匮乏,基本医疗保障保健不能覆盖辖区,不仅使一部分患病儿童得不到及时救治,而且对于儿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力度也严重不足。
分析问题的根源,钱渊认为,目前儿科医生的来源一般是各级医学院校的临床院校毕业生,他们首先到成人大医院就业,如果不行就到儿科医院来面试。但是普通的医疗系学生儿科的知识是很少的,因为学校儿科的学时是很短的。
另外儿科工作风险高、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大,且儿科医师的收入在所有的医疗行当里面最低。医学院校医疗系的毕业生也不愿意从事儿科,已经从事儿科的医护人员也纷纷转行,往往被医院培养到主治医生以后,他们就转行了。
补充阅读:
每天就诊数太少难以维持日常费用 儿科无奈关门
童笑梅:除儿童专科医院,普通二级医院要维持一个儿科的正常运营,并非易事。首先,开设儿科的投入比一般科室更大,因其需要的配套设施更复杂,医护比例也更高;其次,一个成熟的儿科医生需15年的培养时间。但儿科医生面临着更高的风险,收入却比大内科、大外科少,感受到的社会地位也较低,儿科很难留住高水平人才;再次,儿科运营成本高,难以为继。除了儿童专科医院,儿科在任何一家医院都是盈利最低甚至是亏损科室,不少三甲大医院同样如此。有些日门诊量达七百人次的大医院儿科仍亏损,更何况只有几十人次的小医院。
儿科医生流失阻碍儿科发展 破题须先提待遇
宋红梅:首先是儿科医生的待遇比较低。儿童病种相对单纯,辅助检查少、用药量比较小;儿科收费也比较低,过去没考虑到儿科医护工作的特殊性,仅按照较成人收费相对减少的原则定价,而且几十年没变;再有儿科需要的医生护士较多,人力成本高。所以如果医院按照科室经济收入来进行绩效考核的话,儿科的奖金肯定低于其他科室。 其次是儿科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压力非常大。现在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也对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有更高要求。比如,给成年人输液一针没成可以再来,而小孩血管较细,本来就不好扎,如果一针没扎好,小孩哭闹不配合会给护士很大压力,家长再不理解护士就更难做好。儿科医护人员的流失,无疑又加大了现有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压力,使他们感到身心疲惫,就更容易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是儿科的学科地位低。儿科在很多医院不受重视,人们总是一语双关地说"小儿科"。年轻医生更看重职业发展前景,他们看到其他科室医生的风光,对比儿科耗时耗力又不赚钱的现实,难免思变。
代表建议儿科增夜间门诊 卫生局长称非一蹴而就
针对综合医院儿科逐渐萎缩的情况,前年底,一纸"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恢复儿科"的要求正式下发,但记者从多家医院获悉,鉴于儿科因检查项目少、药品种类少导致的盈利空间小,且儿科医生数量总体偏少等瓶颈问题,二级医院和部分三级医院在恢复儿科的过程中并不积极,只安排一两名大夫出周一至周五门诊是常态。对此,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雷海潮表示,综合医院儿科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从二三级医疗机构儿科的打造,到现有两家专科医院实力的增强与服务技术的辐射面扩大,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年,本市将在儿科医生培养工作上下工夫,力争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儿科诊疗水平,缓解儿童看病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