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9 20:31 来源:网友分享
在急救中有“回天术”之称的心肺复苏术关键时刻能够让人“起死回生”,但目前我国只有医务人员、军警、消防队员等接受相关训练,绝大部分公众觉得很难学不敢碰。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庄建认为,心肺复苏术并不难学,一般人只要稍加培训即可以轻易掌握。他举例,广东省人民医院于2015年9月开始推出“让心跳延续”国民心肺复苏术培训公益项目,先后对华南理工大学6000名军训新生、执信中学高三学生进行培训,受到热烈欢迎。
庄建呼吁在大中学生中普及心肺复苏技术,并对中学新生进行培训,最终实现城乡普及。
3月10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对庄建代表的建议做出答复,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与有关部门合作,在大中学生中推进普及心肺复苏技术培训。
教育部已在学校相关教育教学环节中做出安排。目前正在修订的《普通高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已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其中。
据介绍,急救知识已被纳入高中阶段相关课程中。正在实施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生“了解并学会常用的救生方法,如人工呼吸等”。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就心肺复苏做了重要更新,将过去的操作程序由“气道、呼吸、胸部按压”改为“胸部按压、气道、呼吸”——即由先“动口”后“动手”改为先“动手”后“动口”。先“动口”,胸部按压往往被延迟,影响复苏效果。改用先“动手”后,可提醒人们在第一时间里迅速开展胸部按压,提高抢救成功率。采用这一复苏原则时,还应记住四个关键的时间窗。
胸部按压100次/分钟
急救时,将患者就地平躺,先进行胸部按压,如有条件可胸压和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胸部按压要快速、有力,按压频率为100次/分钟效果最好,如有两个施救者,可以按压30次做两次人工呼吸,单人施救时,按压15次做两次人工呼吸。通过持续有效地胸部按压,可使胸壁回弹,静脉回流,让更多的含氧血液流入心脏,使心脏恢复节律并产生全身灌注。
心跳骤停抢救贵在4分钟
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如果在发病4分钟内得到有效急救,其复苏率可以达50%,如果超过4分钟后进行复苏抢救,只有1/4的患者能够救活,因此在第一时间里按照先“动手”后“动口”的急救程序进行救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心肌梗死1小时内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溶栓时机是关键,应越早越好,抢在1小时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其疗效最佳。尿激酶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溶栓剂,它具有改善心功能,减少血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等作用,患者当出现症状时,要及时送往医院就诊,若超过12小时,必须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增加患者痛苦。
脑血管梗塞6小时治疗时间窗
脑动脉硬化患者多出现半身麻木,口角歪斜,语言不清,头痛等症状,而患者对这些症状没有发展严重前,往往不够重视,等后果危重再去抢救,时效已晚。医学界对脑梗死有一个普遍认同的“6小时治疗时间窗”(4小时最佳),在这个时间窗里,对患者抢救得当,绝大多数患者可转危为安。因此,对脑梗死出现的心脏骤停,也应严格遵照先“动手”后“动口”的原则进行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