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2 15:08 来源:网友分享
近日,深圳市卫计委公布了2015年系统内15家单位的预算,其中,血液中心员工以人均年收入35.7万元“领跑”。此事经媒体报道,引起各界热议。7月8日下午,深圳市卫计委辟谣,指实际预算为19.68万元。然而,网友认为此事“打击了献血的爱心”。受舆论影响,9日,深圳市内几所医院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血荒”。
预算数字城门失火,患者遭遇池鱼之殃。尽管血液中心基本收支两条线,财政薪资与业务收入没有直接关联,但不得不承认,经年累月的误会、僵化教条的制度,令“35.7万元年薪”成为压垮公众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血荒”成了深圳“高薪血站”事件引发的舆情次生灾害。
为什么媒体的质疑,轻易就摧垮了血液中心的公信力?这个问题,或须从三个层面考量:第一,血液中心遭遇的信任危机早非一日之寒。此前,一份公众献血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在从未献血的原因中,选择“担心血液被非法买卖”和“献血利益得不到保障”者占49.44%。换言之,血液采集与处理的公平正义性,才是“血荒”症结的真正源头。
第二,这些年,血液中心闹出的丑闻也不少。2009年,成都“血浆浇花”事件引发公愤,责任人尽管被处理,无偿献血者的心却难以快速升温;2012年,温州一位多次献血的女士欲用血遭拒,媒体曝光后,血站正副站长被免,但此事也令“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的承诺备受质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怕就怕的是,在这些事件之后,血液中心就事论事、点到为止,疑问越积越多,最终斯文扫地,辩说不清。
更重要的是,从2005年个别地区出现供血紧张,到近年全国数十个大中城市出现“血荒”,相关部门的所谓解颐之计,多停留在宣传与引导上。动辄埋怨民众不理解、不支持,好像献血就是个意识问题那么简单。少数地方更不惜违规违法地“威逼利诱”,比如“父母献血子女加分”,又比如“要领结婚证、先无偿献血”,弄得民怨沸反。可是,当日本献血车还能提供美甲和按摩服务的时候,如果我们的献血车还在用“奥利粤”的山寨饼干打发爱心人士,那么,人口献血率常年达不到世卫组织的推荐标准,还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一次自说自话的声明,顶多也只能称之为危机公关。误会要解释,瑕疵要补缺,疏漏要问责——这一切,唯有仰仗制度设计及早作为。要让献血者心安,就请将血液采集与使用的全流程晾晒在阳光下,算算成本收益,捋捋权责关系,从激励到管理,从运营到监督,力克沉疴,重塑公信。拿出诚意,方能赢回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