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7 15:43 来源:网友分享
1.用热盐水浸泡患处15分钟,连续1周。
2.“十滴水”外擦冻疮局部,每天6~10次,对于冻疮未溃者疗效较好;若局部皮肤破溃糜烂,可先用红霉素软膏涂擦,待炎症消散后再使用十滴水。
3.冻疮刚刚开始时,每天晚上用电吹风边吹边揉,几天后就没有了。
4.用伤湿止痛膏贴敷局部治疗皮肤红肿、自觉热痒或灼痛的一度冻疮,取得良好效果。方法是先用温水将患处洗净,擦干后将药膏紧贴在患处皮肤上,一般贴24小时可痊愈,如未愈可再换贴几次。皮肤破溃或过敏则不宜贴敷。
5.治冻疮的方法很多,但往往时间长,见效慢,而用云南白药治疗有良效。其方法是:冻疮未溃破者,用白酒将云南白药药粉调成糊状外敷,并注意保温。冻疮已溃破者,将患处洗净后,直接撒云南白药药粉于创面,用消毒纱布包扎,数日内可愈。
6.伤湿止痛膏的妙用治冻疮:伤湿止痛膏可用于未破溃的冻疮引起的皮肤红肿、痒痛,先用热水洗净局部擦干,然后贴上膏药,每天1次,2-3次即奏效。
7.正骨水还有它的新用途,对冻疮有特效,每天擦3-4次,擦了三次能把出现的疱块消除了,半月有余治好了冻疮。冻疮患者不妨一试。
一。系统治疗:口服烟酰胺、硝苯地平等血管扩张剂。或将丹参(20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和溶血栓等作用。
二。局部治疗:可用氦-氖激光和红外线照射,或作激光穴位照射(足三里、复溜等)后,对冻疮局部行散焦普遍照射。未破溃者可外用复方肝素软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维生素E软膏等。可用桂附煎药液浸泡患处,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边浸边用药渣揉搓患处。(方药组成为:桂枝、红花、附子、紫苏叶、荆芥各20g,加水3000ml,煎沸,稍冷后用。已破溃者外用5%硼酸软膏、1%红霉素软膏等)。
三。预防:1.加强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2.注意防冻、保暖防止潮湿,不穿过紧鞋袜3.受冻后不宜立即用热水浸泡或取火烘烤;4.伴有其他相关性疾病时应积极治疗;5.对反复发作冻疮者,可在入冬前用亚红斑量的紫外线或红外线照射局部皮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首先,生冻疮与年龄有很大关系。儿童、少年容易发生冻疮,青壮年次之,老年人不容易发生冻疮。这是因为儿童和少年接受寒冷刺激以后,皮下小血管收缩反应比中年人,特别是比老年人强得多。在寒冷的刺激下,儿童少年的皮下血管发生痉挛性收缩,血液瘀滞,局部组织营养不良,容易发生损伤,而老年春的皮下小血管对寒冷的刺激则不敏感,所以,不易生冻疮。
性别对生冻疮也有一定影响。青年和壮年妇女比同年龄的男子容易生冻疮,这是因为妇女对寒冷的适应性差,皮肤对寒冷的抵抗力低。
体质强弱以及血液循环状况好坏,与发生冻疮也有密切关系。患心脏疾病、血管疾病和末梢血液循环机能差的人,局部皮肤对寒冷的适应性、耐受性和抵抗力差,经不起寒冷的刺激,容易发生冻疮。
潮湿是引起冻疮的另一原因。在潮湿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人,可以明显加重寒冷对他的影响和危害,更容易破坏局部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促使冻疮形成。所以在潮湿中比在干燥环境下生活更容易发生冻疮。此外,长期站立、缺乏活动、衣服窄小、营养不良以及疲劳过度等,也容易发生冻疮。
缺乏活动,冻疮和血液循环有密切的关系。为了预防冻疮的发生,除注意保暖外,最好的办法是经常揉搓按摩手、脚和耳朵,坚持用冷水洗手、洗脸或适当的体育活动,加快血液流动。
此外,衣服窄小、营养不良及疲劳过度等也易发生冻疮。
冻疮小偏方:生姜擦拭
如果皮肤上出现了冻疮,那么可以试试生姜偏方治疗,将生姜切成片,然后用来涂抹长有冻疮的部位,每天都涂1-3次,这样连续使用一周,这个方法可以防止冻疮复发。
或者,将生姜切成末然后与姜汁一起熬煮成糊状,然后放凉,再涂抹在冻疮处,如此每天涂两次,只要连续使用三天就可以看到效果。
冻疮小偏方:云南白药涂抹
如果皮肤上长了冻疮但是还没有发生溃烂的话,那么建议可以使用云南白药治疗。首先取一点白酒,然后倒取适量的云南白药粉末,倒在白酒中,调成糊状,涂抹在冻疮处,但是这个方法要注意给冻疮处的皮肤保暖。
如果冻疮已经开始溃烂了的话,那么就直接将云南白药的粉末撒在冻疮的溃烂处,然后用消毒纱布包扎起来,一般几天后就可以痊愈。
冻疮小偏方:十滴水外擦
十滴水治疗冻疮的方法非常简单,就直接将十滴水涂抹在冻疮处就可以了,不过这个方法比较适用于冻疮还没发生溃烂的情况。如果冻疮已经溃烂了,那么就煮好先红红霉素软膏涂抹溃烂处,等到冻疮炎症消失后,再使用十滴水擦拭效果才会好。
冻疮小偏方:香蕉擦拭
香蕉对皮肤上的痤疮有很不错的疗效,因为香蕉中的蕉皮素对细菌或真菌引起的皮肤病非常有效。首先用温水将冻疮部位洗干净,然后用香蕉皮的内侧擦拭冻疮,不要太用力,知道冻疮处开始发热就可以了,多涂几次就可以见效。
或者也可以用香蕉肉涂抹冻疮,不过涂抹后不要洗掉,每天可以擦一两次,几天后就能痊愈。
温馨提示:
加强锻炼与营养,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