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31 16:52 来源:网友分享
1.祖国医学称甲状腺肿为“瘿”病。早在晋代蔼洪《肘后方》中,就有用海藻等食物治疗瘿病的记载。近代科学研究证明,海产动植物如海带、海藻、海蜇、海蜒、海龙以及海产贝壳类和鱼类,含碘量均很高,因此古代医学家用它们治疗瘿病是有科学道理的。
2.中医认为这些食物具有软坚、消痰、降火、滋阴、利水等功效,对甲状腺肿大具有治疗功能。
3.病人手术麻醉完全清醒后最好取半坐卧位,目的是有利于呼吸及切口的引流。如病人出现气憋可能是引流管堵塞,血液排不出而压迫气管所致。若发现引流出大量新鲜血液(200m1以上),也属异常情况,应立即找医生、护士处理。
4.注意呼吸的情况,帮助或鼓励病人咳痰,以免粘痰在气管内滞留,引起呼吸道感染。另外,如手术前甲状腺肿块较大,长期挤压气管,致使气管软骨软化失去支撑,造成气管塌陷,痰液阻塞短时间内病人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此时应立即行气管切开。
1.平常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甲状腺位于何处,但“粗脖子病”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其实“粗脖子病”就是甲状腺肿大,这就告诉我们甲状腺位于颈部。再具体些,我们平常所说的“喉结”,我们自己都能触到,甲状腺就位于“喉结”的下方约2~3厘米处,在吞咽东西时可随其上下移动。
2.甲状腺形如“H”,棕红色,分左右两个侧叶,中间以峡部相连。两侧叶贴附在喉下部和气管上部的外侧面,上达甲状软骨中部,下抵第六气管软骨处,峡部多位于第二至第四气管软骨的前方,有的人不发达。有时自峡部向上伸出一个锥状叶,长短不一,长者可达舌骨,为胚胎发育的遗迹,常随年龄而逐渐退化,故儿童较成年人为多。
3.甲状腺外复有纤维囊,称甲状腺被囊,此囊伸入腺组织将腺体分成大小不等的小叶,囊外包有颈深筋膜(气管前层),在甲状腺侧叶与环状软骨之间常有韧带样的结缔组织相连接,故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
1.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功能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TRH,促进腺垂体分泌TSH。TSH是调节甲状腺分泌的主要激素。动物去垂体后,其血中TSH迅速消失,甲状腺吸收碘的速率下降,腺体逐渐萎缩,只靠自身调节(见后)维持最低水平的分泌。给这种动物注射TSH可以维持甲状腺的正常分泌。切断下丘脑与脑垂体门脉的联系,或损坏下丘脑促甲状腺区,均能使血中TRH含量显着下降,TSH、及甲状腺激素含量也相应降低。这说明下丘脑-腺垂体- 甲状腺间存在功能联系。甲状腺激素在血中的浓度,经常反馈调节腺垂体分泌TSH的活动。当血中游离的甲状腺激素浓度增高时,将抑制腺垂体分泌TSH,是一种负反馈。这种反馈抑制是维持甲状腺功能稳定的重要环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时,TSH分泌增加,促进甲状腺滤泡代偿性增大,以补充合成甲状腺激素,以供给机体的需要。体内外的其它刺激。体内外各种刺激可以通过感受器,经传入神经传到中枢,促进或抑制下丘脑分泌TRH,进而再影响甲状腺素的分泌。例如寒冷就是通过皮肤冷感受器经上述环节促进甲状腺分泌。
2.自身调节。甲状腺功能的自身调节,这是指在完全缺少TSH或TSH浓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甲状腺自身对碘供应的多少而调节甲状腺素的分泌。当食物中碘供应过多时,首先使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中碘的转运发生抑制,同时使合成过程也受到抑制,使甲状腺激素合成明显下降。如果碘量再增加时,它的抗甲状腺合成激素的效应消失,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增加。此外,过量的碘还有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的作用。相反,外源碘供应不足时,碘转运机制将加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也增加,使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低。碘的这种作用原理尚不清楚。
1.呆小病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应创造条件将血清甲状腺激素及TSH列为新生儿常规检测项目。为了避免或尽可能减轻永久性智力发育缺陷,治疗应尽早开始,因此必须争取早日确诊。婴儿期诊断本病较困难,应细微观察其生长,发育,面貌,皮肤,饮食,睡眠,大便等各方面情况,必要时作有关实验室检查,对疑似而不能确诊的病例,实验室条件有限者,可行试验治疗。由于呆小病症的特殊面容应注意和先天性愚呆(伸舌样痴呆称唐氏综合征)鉴别。
2.粘液性水肿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早期轻症及不典型者常与贫血,肥胖,水肿,肾病综合征,低代谢率综合征,月经紊乱,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等混淆,需作有关甲状腺功能测定,以资鉴别。对于末梢性甲减的诊断有时不易,患者有临床甲减征象而血清T4浓度增高为主要实验室特点,甲状腺131碘摄率可增高,用T4,T3治疗疗效不着,提示受体不敏感。部分患者可并伴有特征性面容,聋哑点彩样骨骺(stipple depiphyses)。不伴有甲状腺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