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4 08:57 来源:网友分享
近日,我国很多地区持续遭遇严重雾霾天气。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显示,截至1月13日零时,在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此事再次引发全社会对于空气质量的关注。
煤燃烧和汽车尾气是罪魁祸首
大气中细粒子对人体的危害远大于粗颗粒,这也是城市大气变得灰蒙蒙的主要原因。细粒子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前者包括植物花粉和孢子、土壤扬尘等,后者包括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和交通运输。研究显示,我国大气中的细粒子主要来源于煤的燃烧和汽车尾气。目前国内火力发电站和大工业中装备的高效静电除尘器对细小的细粒子的脱出率并不高,对汽车尾气排放的细粒子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沉积的颗粒物像定时炸弹
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与其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滞留在呼吸道的部位以及所吸附的有害物质有关。粒径小的颗粒在大气中稳定度高,沉降速度慢。一般10微米的颗粒物沉降到地面需要9小时,而1微米的颗粒物需9~98天,0.4微米需120~140天,小于0.1微米则需5~10年。颗粒物在大气中停留时间越长,被吸入人体的几率越大。
不同粒径的可吸入颗粒物滞留在呼吸道的部位不同,大于5微米的多滞留在上呼吸道,即沉积在鼻咽区和气管和支气管区。这些颗粒物不会久留,通过纤毛运动、吞咽或咳嗽、打喷嚏而排除。小于5微米的颗粒物多滞留在细支气管和肺泡中。颗粒物越小,进入部位越深。1微米以下的在肺泡内沉积率高,但小于0.4 微米的颗粒物可以较自由地出入肺泡并随呼吸排出体外。国外研究发现,60%~90%的有害物质存在于小于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中。这些小的颗粒物极易沉积在肺泡区,在肺泡内铅的吸收率可达70%。
颗粒物让人体免疫力下降
颗粒物本身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又是污染物的载体,所以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颗粒物可以刺激和腐蚀肺泡壁,长期作用可以破坏呼吸道的防御机能,致使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发生。其次,颗粒物可以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下降。研究发现,长期暴露在颗粒物污染环境下的小学生免疫功能会受到明显抑制。另一方面,颗粒物还可以增加动物对细菌的敏感性,从而导致肺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例如,长期居住在颗粒物污染严重地区的居民,其呼吸道疾病的患病率和咳嗽、咯痰、气急等症状的发生率增加。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对肺部毒害越大。再次,颗粒物能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地面紫外线的强度,而紫外线具有杀菌和抗佝偻病的作用。因此在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地区,儿童佝偻病的发生率增加,空气传播的传染病(例如扁桃腺炎)的发病率增加。最后,降落在皮肤或眼内的颗粒物,可以引起皮脂腺和汗腺阻塞,导致皮肤炎和结膜炎等病的发生。
镜头回溯:
雾都伦敦曾经也很“受伤”
二战后,美国和英国也暴发了几起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引起了公众对燃烧矿物燃料(包括煤、油、天然气等)产生的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的关注。其中,1952年12月发生的英国伦敦雾事件最为严重,短短的几天之内,有4000余人因此死亡。伦敦以雾多、雾大出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颗粒物。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萨梅博士对美国20个大城市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含量和这些城市居民死亡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虽然这些城市空气中的10微米颗粒物含量平均值均低于环保局规定的标准,即10微米颗粒物含量一天内最大值不得超过每立方米150微克,但是它们也会置人于死地。
萨梅博士发现,人类死亡率的增长和这些细小颗粒物的含量成正比。研究还证明,10微米颗粒物与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导致的死亡也有很大的关系。